职场心理健康:没人能避开的三角心理游戏(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11:24 《心理月刊》

  “职场的规则就是利益的博弈”

  孙虹钢,华声在线(www.voc.com.cn)资深副总裁,曾任《人力资本》主编,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聪明的工作》《工作就是生意》《普通人不普通的6种模式》《老板这边,员工那边》等。

  《心理月刊》:作为中国资深的职业顾问,您如何看待职场上的“戏剧三角形”心理游戏?

  孙虹钢:职场的规则就是利益的博弈,职场中的所有关系背后,其实就是按照价值链穿插的利益关系。没有“狼”性的人,就做不了领导者。他的角色就是把团队中不同个性的人驱动起来,用同样的方式做事,达成团队的目标。他使用威胁或利诱,都是规定动作。

  人们在团队中的角色,所谓压迫者、拯救者、受害者,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是个性对环境的一种顺应和匹配。正如自然界有生物链,职场上有价值链。那是不是“受害者”在其中就会不舒适?我个人认为职场上没有什么受害者,他之所以成为受害者是因为他需要成为那样的角色,这是他能够承受的,这是他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或其他伤害。不过具体到中国,我认为职场上的角色特征,可能用鼹鼠、猫和狐狸更恰当一些。

  事实上,所有人在职场当中的困境、烦恼,无论你是打工的还是做老板的,都源于一个极为简单的原因:你和别人的期望有冲突,或者是方向上的冲突,或者是数量上的冲突。第二,解决期望冲突的简单办法,就是和对方去谈生意,做交易。

    人格的三种状态: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牵涉到我们自我状态的表现。根据沟通分析理论,我们的人格模式由三个自我状态组成: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从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袭来的行为思考模式和感觉状态。

  “儿童我”:指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多表现为情感性反应和有创造力的行为。

  “成人我”:则是一个人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后决策行动,即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父母我”使我们倾向于鼓励、关爱、赞许他人,其消极的一面会促使我们去批评、贬低、禁止、惩罚和控制他人(压迫者的行为);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拯救者的角色)。

  “儿童我”则多表现出自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从于人。当扭曲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儿童我”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求,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当“父母我”或者“儿童我”的某一负面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成人我”,使我们陷入压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戏剧冲突中。没有人能避开这种戏剧三角的心理游戏,因为每个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种自我状态交互存在,随时根据具体境况凸现各自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