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一个响亮得非同寻常的名字。掷地有声的不只是名字后的那个人,这三个字,如同吸得涨满的君毫,饱蘸着更值一陈的一类文化,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事要伟大了,让人不敢轻谈其细节;人要伟大了,让人不敢轻言其苦乐。让人担心不够有厚重的底蕴去承载和把握,委屈了人事,贻笑了自己。梅兰芳正属此列。
姑且,让我们绕开这个名字,从寻常吃喝,杯盏问英雄。
“梅府家宴”怀旧篇
20世纪的某段年代,北京有“一游长城,二观梅剧,三访梅宅”一说,海内外名流均以拜访“梅宅”为幸,以一尝“梅三桌”为荣。院宇深深、山石曲廊的东城无量大人胡同5号俨然成了那时最为著名的民间外交场所。
有意思的是,茶饭间,我们竟能寻到斯人足迹。
1.(5月鲜花盛开的梅府,更是鸿儒云集、宾客如流。)
一罐红烧肉造就的“同光十三绝”
性格决定的命运,差异在大路上的不同小道,而偶尔一个突如其来的外在变因,却往往掉转大路的方向。如果不是水患和那一罐红烧肉,梅兰芳也许继承的是他祖人的雕刻手艺,而不是成为世界级戏曲艺术大师,成为中国京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渊源得从他的祖父梅巧玲说起。梅巧玲8岁那年,苏北一带遭水患,开雕刻铺的父亲病死,母亲不得以带着三个儿子逃往江南,迫于生计将梅巧玲卖给苏州一江姓鳏夫,她自己饿死在独自返回泰州的路上。初时,巧玲也过了几天温暖日子,很快鳏夫娶妻生子,巧玲成了多余。一天,江妻在屋里风炉上用砂罐烧红烧肉,吩咐巧玲照看,不小心被巧玲碰翻。巧玲不敢声张,江某夫妇发现他鞋底上的肉汁,暴跳如雷,饿了巧玲三天三夜。存心赶走巧玲又想得笔钱财的江某,假惺惺问巧玲愿不愿意学唱戏,受尽虐待的巧玲一听有机会离开江家,毫不犹豫答应了,哪曾想被江某卖给专帮戏班子买小孩的人贩,从此改写了梅家人生,也造就了中国青衣史上两个了不起的人物。
梅巧玲最终成为“京昆俱佳、扮相俏丽、台风清新、念白文雅脱俗的我国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位列戏剧史上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他最大的贡献是拓宽了旦角戏路,打破了过去“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动作程式,为王卿瑶、梅兰芳日后开创融青衣花旦于一炉的“花衫”奠定了基础。
红烧肉改变了祖父的命运,而祖父又决定了梅兰芳的人生底色,并深深影响着梅兰芳的一生。
2.(梅巧玲饰演的萧太后)
3.(梅兰芳伯父梅雨田)
4.(梅兰芳父亲梅竹芬)
5.(梅兰芳母亲杨长玉)
一颗槟榔引来的启蒙恩师
由那罐红烧肉给的命运开始,梅家走上了梨园世家的道路。梅兰芳学戏成了理所当然。
梅巧玲有二男二女,长子梅雨田自小有音乐禀赋,在父亲的培养下成为“六场通透”的著名戏曲音乐家,被内廷召去专为“谭派老生”创始人著名老生谭鑫培操琴。梅兰芳父亲梅竹芬10岁丧父,未蒙父亲多少调教,但却尽得父亲遗传。凡是父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加上长得也酷似,被观众称为梅巧玲再生。可惜梅竹芬少年早夭,26岁撒手人寰时梅兰芳才4岁。梅兰芳从此依靠大伯梅雨田生活,大伯膝下三女,梅兰芳兼挑起两房责任。这也是梅兰芳两次成婚的原因。
就唱戏来说,童年的梅兰芳并未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天分,用家人的话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而且他两只有些近视的“金鱼眼”老耷拉着眼皮,面部表情也显得有些木讷。8岁学戏的第一个老师,教他半天都不能上口,气得老师直骂:“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梅兰芳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是吴菱仙,他可谓是梅兰芳戏曲生涯的开路恩师。50多岁的吴菱仙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弟子去中山公园遛弯喊嗓,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梅兰芳身上,精心培育,誓要将他培养成材,在他毫无保留的精心教导下,加上梅兰芳的刻苦用功,梅兰芳终于开了窍,技艺进步飞快。10岁那年的七月初七,吴菱仙苦心谋来一个串演的机会,将弟子抱上椅子,登上鹊桥,出演《天河配》里的织女。第一次登台后,吴菱仙又安排梅兰芳不断在各戏班里串演小角色。搭班演戏的同时,梅兰芳继续跟吴菱仙学戏,吴菱仙倾其所有教会梅兰芳30多出。除了学习,梅兰芳剩余的时间全部用来观摩戏剧界前辈的精彩演出,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到梅兰芳17岁声带“倒仓”暂歇为止,这段实践时间是梅兰芳舞台生活最为紧张的阶段,也是他如海绵一样疯狂吸吮膨胀的成长时期。他的生活极为规律刻板:吃饭、睡觉、学习、上台、观摩,满满当当几年时间下来,梅兰芳已蓄势待发,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吴菱仙。
梅兰芳离别恩师表示感激之际,吴菱仙叹口气红了眼说:“你用不着报答我,我竭力精心地教你,是为了报答你祖父当年对我的恩情。”吴菱仙曾在梅巧玲的“四喜班”里呆过许多年,梅巧玲是戏剧界交口称赞的“义伶”,性情温善、待人宽厚,一反苛待学徒和同行的恶习,即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救济别人,一生积下很多善事善举。有一次,吴家出了意外急需一笔钱。那天戏后,梅巧玲隔了好远扔给吴菱仙一小团东西:“菱仙,给你个槟榔吃!”吴菱仙接住这个纸团,展开一看,是张银票,这张银票帮吴家摆脱了困境。吴菱仙不止一次受到梅巧玲这样的馈赠。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梅巧玲的积善恩泽在了他唯一的孙子身上。
6.(22岁的梅兰芳在时装新戏《一缕麻》中饰演挑战指腹为婚的林纫芬的试装照。)
7.(梅兰芳与程砚秋(中)、尚小云(右)演出的《西厢记》)
火锅涮出的人格魅力
梅兰芳的“倒仓”恢复得很快,他又登上东安市场“吉祥园”的舞台,不久,伯父梅雨田亲自为他操琴的一出《玉堂春》赢来满堂喝彩,这出梅兰芳首次公开用新腔演唱的老戏让青年梅兰芳开始引人注目,一两年工夫声名鹊起。19岁第一次赴上海演出的那45天,使梅兰芳真正成名,红遍南北。
上海之行回来那天,祖母的房间备好了晚饭,房间正中的大餐桌上一只铜火锅噗噗冒着热气,火锅里煮着猪肉白菜丸子,火锅旁摆着三盘菜:冻豆腐、红炖肉、芥末墩,还有米饭和馒头。梅家大小九口人围着热滕滕的火锅,边吃边听梅兰芳十里洋场的见闻,都为梅兰芳的成功高兴难抑,欢声笑语中好不温馨。虽然是家常便饭,梅兰芳吃得胃口大开。祖母陈氏这时说了一番话:“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的忙,照应同行,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自己非常勤俭。我们这一行的人成了角儿,钱来得太容易,就胡花乱用,糟蹋身体,等到渐渐衰落下去,难免挨冻受饿。像上海那种繁华的地方,我听说许多角儿,都毁在那里。你第一次去就唱红了,以后短不了有人来约,你可得自己有把握,别沾染上吃喝嫖赌的习气,这是你一辈子的事。千万记住我今天的几句话。我老了,仿佛一根蜡烛,剩了一点蜡头儿,知道还能过几天。趁现在还硬朗,看得见的地方就得说给你听。”
火锅的氲气里,梅兰芳几乎落下泪来,他深为有这么一对祖父祖母感到自豪。祖母的这番话此后就印在了梅兰芳的脑海里,他一直“拿它当作立身处世的指南针”,也由此渐渐形成梅兰芳特有的人格魅力。
8.(1941年日寇入侵时令梅兰芳献艺,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把场”夫人手里的紫砂茶
“倒仓”那年,梅兰芳历经人生两件大事。一是娶了第一位夫人武生王毓楼之妹王明华。二是开始养鸽子。王明华嫁到梅家的时候,梅兰芳尚未出道,梅家生活困难。王明华精明能干、治家有方,在她的安排下,梅家虽然清贫但日子过得井井然有序很安逸。这年梅兰芳开始伺养鸽子,一养就是10年,这150对鸽子将他的“金鱼眼”养得“神光四射、精气内涵”,为他扫清了登上艺术颠峰的障碍。
王明华擅梳头,她亲自负责给丈夫梳头、化妆。梅兰芳撩帘上台了,她就端着紫砂壶候在帘后,壶里是胖大海、麦冬等泡好的茶水,随时等待梅兰芳大段唱下来回场饮嗓子。梅兰芳渐渐走红后,免不了人打扰,而有夫人在侧,望者自退,给梅兰芳省去不少麻烦。自此,梅兰芳的戏曲人生里有了夫人“把场”这一出。
王明华为梅兰芳生下一男一女后,为全力支持丈夫跟随左右照顾,做了绝育手术。不曾想一双儿女却先后夭折。肩负两房责任的梅兰芳虽然伤心,但并未动再娶之心。直到有一天,启蒙恩师吴菱仙带他的徒弟福芝芳来梅家借《王宝钏》的本子,续上了与梅兰芳的缘分。在与王明华生活了11年后,梅兰芳娶了第二位夫人福芝芳。新婚之夜,梅兰芳先在王明华房中陪她说了会话,而后说:“你歇着,我过去了。”王明华通情达理地说:“那快去吧,别让人等着。”满人出身的福芝芳,师从吴菱仙学过青衣,嫁给梅兰芳后专伺内务,亦成为梅兰芳的贤内助。她为梅家留下了四个后代——高级建筑师梅葆琛、外国文学研究员梅葆珍(即绍武)、“余派”老生梅葆钥,唯一继承父亲衣钵“梅派”青衣的梅葆玖。
虽然之后发生过“梅孟之恋”——梅兰芳与名满京华的老生名伶孟小冬爱恋数载,但终以孟嫁与杜月笙而结束。梅兰芳的后台,仍然站着端庄的福夫人。
9.(20世纪20年代的梅兰芳夫人王明华。)
10.(20世纪40年代与福芝芳的全家福:左起前排为葆钥、葆玖,后排绍武、葆琛。)
11.(京剧名伶孟小冬)
“梅三桌”吃出来的国戏大师
梅府的一日三餐,以晚上最为隆重。梅兰芳通常近午起床,吊完嗓子练完功后,简单喝点汤吃点羹就去戏院了。晚上十点散场后才是他的正式用餐时间。梅兰芳有一个习惯,每天要邀请几个看过他当天戏的朋友一同吃饭。浩荡一群人回到家中,主厨王寿山已在厅中摆好三桌席面。大家各伺其位——亲眷桌,佣人桌,好友桌。这时候的梅兰芳,坐在一边,一句话不说地听着,听朋友对他刚刚唱完那出戏的评价,对他唱念做表的分析和建议,心下却好生揣摩下次怎样改进。
“梅三桌”的收获是颇丰的,《邓霞姑》就是在梅府饭桌上吃出来的,《一缕麻》是他与吴振修等人在“恩成居”吃出来的,老装新戏《牢狱鸳鸯》和他自己创制的古装新戏《嫦蛾奔月》等也是在边聊边吃中诞生的。
梅兰芳的成长,离不开早年启蒙的前辈师长和一同搭班学艺的伙伴,离不开身边扶助的戏剧同仁和相辅相成的舞台搭档,离不开众多伶界朋友的同声相和。他一生事业成功,与他本人的努力分不开,但也离不开周围这些朋友对他的帮助,特别是王瑶卿在表演艺术上的帮助,冯耿光在经济上的帮助,齐如山、李释、黄秋岳在剧目唱词方面的帮助。
梅兰芳始终与这些友人相濡以沫,无论是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的“缀玉轩”书房,还是在上海马斯南路的“梅花诗屋”,亦或“梅三桌”上,他和他的朋友们一同造就了一代戏剧大师,造就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辉煌历史。
梅兰芳一生多次出国访问,传播中国文化,结谊国际友人。他是把中国戏剧有组织、有规模地介绍到国外去演出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第一人。当属国家困难时期,他却从不吝啬自己掏钱,在“梅宅”招待慕名而来的各国来宾,他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人格魅力,连同杯水片叶,一同吃进了人们心中。
12.(梅宅客厅一隅。)
13.(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意义深远,这次之行将中国戏剧引入了世界戏剧之林,使他在西方深获盛誉,从此挤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也使他成为中国戏剧史上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这是梅兰芳在旧金山设宴答谢各界人士。)
14.(梅兰芳夫妇在梅府接待美国总统威尔逊夫人。)
15.(梅兰芳在梅府接待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和夫人。)
16.(1948年3月,梅兰芳与友人在北京丰泽园举行春宴。)
“梅府家宴”感受篇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了解,常常是从细枝末节开始引申。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以后的人来说,梅兰芳活在流声机、老照片和传记里,总归是有点远。直到走进后海深处大翔凤胡同里的“梅府家宴”四合院,在平平厄厄的梅调背景音乐里,环顾因景而设的环境和墙上的老照片,尝着梅府第四代厨师如法炮制的梅兰芳生前最爱,恍惚间,脑中开始闪存旧日生活的片段。也许,这里就是我们走近梅兰芳的那些枝节?!
没有菜谱的餐厅
在“梅府家宴”,是没有菜单给你点菜的。不论人数,“梅府家宴”按“宴”待客,按桌收费。只需你确定一百或二百的用餐标准,他们自会根据你的人数安排出一桌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有汤有羹有点心的全套家宴。常常,你还惦记着昨天的某道菜,今天却说撤了,这也是“梅府家宴”的一点固执,必须因时令的不同给客人上最新创意组合的菜,这也许是秉承了梅家厨师们世代对梅家主人负责和精益求精的心态。
老板,是个26岁的小伙子
如果告诉你这个小伙子拿到了梅家从未出售过的梅兰芳影视版权,他还是梅葆玖先生的忘年之交,俨然充当老先生的经纪人角色,你肯定会瞪大眼睛再看他几眼。
揣着400元来京一腔热血为电影的杜家毅,7年时间被圈中人视若奇迹。小伙子说自己“不敢言为电影而生,绝对是为电影而死”,“梅府家宴”在他而言:“米高梅、派拉梅有自己的吉斯尼有自己的餐厅,我的电影能不能有个`梅兰芳餐厅`?”把“梅府家宴”当作自己电影产业一部分的杜家毅,起初并不爱戏剧,因为要做电影而研究梅兰芳,现在已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说探究梅兰芳的过程就是爬山,看着就在眼前,爬上一个山头,却还有一个更高的。他越来越体会,梅兰芳是文化,他的餐厅重在延续梅兰芳的精神——中正平和。如果能让每个来用餐的人怀念梅兰芳时还能感受到点别的什么,他就心满意足了。
总管,是中国最后的皇族
有野史闻,朱元彰下野时,其家眷人等被清兵深夜押解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出城,并被勒令出得门去不得再姓朱,于是,挥泪离别之际,他们约定东门出去的世代姓东,西门出去的世代姓西,以此辨认朱家后代。“梅府家宴”的西总管就是从西门出去的那一支,算来是朱元彰的第23代直系了。
70多岁的老人学负满身,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打小爱看梅兰芳的戏,尤其记得《霸王别姬》舞剑那场,那个身段,那个字正腔圆,一屋子瓮声瓮气的。
服务员,是35岁以上的妈妈
如果你习惯了在餐厅里看到满眼年轻俊俏的面孔的话,到这里你肯定要吓一跳。除了老板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这里一干服务人等均在35岁以上,而且他们全以“老大老二老三”叫名,要的就是家的感觉。少东家学医出身,精通“望闻问切”,察言观色,打心眼里的服务应该是像照顾家人那样照顾客人,这是那些年轻的漂亮面孔惟一做不到的,她们自己还要家人照顾呢。所以,少东家和管家们给这个“家”挑了些能帮客人实现吃妈妈菜被妈妈照顾的成员。
“梅府家宴”回味篇
梅兰芳和他的艺术需要回味。菜也需要回味。“梅府家宴”的菜更是别有回味。
梅兰芳吃东西有三个准则:一不能发胖,二要护嗓,三要对皮肤好。王寿山几经推敲经梅兰芳数度尝试,最终形成了以淮杨菜为基础的“梅家菜”。除了色香味上的无可挑剔,梅兰芳的几点特殊要求使得“梅家菜”具有了健康的延绵生命力,被很多人当作秘方来寻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伊人风采  新浪男性        
欢迎网友投稿
编辑: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