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厂为家”,这个口号余音犹在,职场新生代已经大胆喊出了自己的另类心声:不以公司为家! 某咨询公司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以公司为家”这个理念,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的人群基本都表示认同,但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职场新生代却大多表示反对。对他们来说,绝对的事业成功不再是最大吸引力,完美的人生应当等于健康的工作加健康的生活。
请别让我超时工作
样本:刘文峰 年龄:24岁
刘文峰到公司不过2年,是个“小字辈”。公司是私营企业,所有人都看老板的脸色吃饭。老板对员工还算体恤,但他有个要不得的毛病:喜欢表面文章。见员工来得早,老板会笑眯眯地说:“好!好!”见员工带病上班,会面带关切,深情地说:“好!好!”看见员工过了下班时间还在伏案疾书,也会满目嘉许,重重地点着头说:“好!好!”
在环境的“锤炼”下,员工的表面功夫已臻一流:早早地来,晚晚地走,看见老板就做“西施捧心”状,偏偏老板还就吃这一套。
小刘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下了班喜欢和大学同学一起吃饭、唱歌、打保龄球,或者游泳、健身。每天,他尽量在8小时之内把工作做好,这样一到下班时间,就可以安排业余生活了。于是,下班之后,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中,刘文峰的位子总是空空如也。久而久之,这个空位子,就像一粒沙子,硌痛了老板的眼睛。
到了年底,员工年度评估结果出来,小刘的业绩、能力都过了关,就是“工作勤勉度”一项,成了公司倒数。老板语重心长地劝诫:“年轻人,工作还是不要太懒散!”
但小刘呢,我行我素,依然按时上班、到点下班。但他的业绩一直不差,老板也找不出什么碴。渐渐地,居然所有人都习惯了他下班之后的那个空座位。
请别让我当“飞人”
样本:李剑 年龄:23岁
去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李剑突破重围,终于在众多学生精英中脱颖而出,进入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去才知道,公司名声在外,工作却极其辛苦,人人都是“空中飞人”,整日穿梭在各个城市的机场和宾馆之间,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
工作占据了李剑的全部时间,相恋4年的女友忍不住开始抱怨自己受了冷落。也是,工作起来昏天黑地,别说见面了,打个电话都得速战速决。就这样坚持了1年,女友终于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换工作,要么分手。
思索再三,李剑申请调离原来的核心部门,转入另外一个朝九晚五的行政部门。公司的同事都为他惋惜,做业务多有前途,为什么……
李剑一脸坦然:“我不是为谁做牺牲,我是为了自己。事业再有前途,没有了生活,我还会幸福吗?再说,我相信自己在新的部门一样能出成就。”
请别让我做“份外”事
样本:吴兰兰 年龄:21岁
办公室“新兵”往往都有被“老兵”欺负的经历,吴兰兰也不例外。帮老员工买盒饭、交电话费,这种事情兰兰已经做过不止一次两次,但想到自己是新人,也就忍气吞声了。
没想到对面桌的Maggie变本加厉,竟然把自己份内的工作也丢给兰兰。兰兰以为是上面派给自己的任务,于是开了几天夜车,做出一份漂亮的报告,然后强睁着一双“熊猫眼”,把报告恭恭敬敬地递给Maggie。Maggie接过,漫不经心地一瞟,说了句“我知道了”,就没了下文。
兰兰终于等到了上司对这份报告做出反应。上司在赞扬了报告数据详实之后,又赞扬了Maggie做事认真,说她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收集了不少资料。得知自己为他人做了嫁衣,兰兰肺都快气炸了。怕跟同事闹僵,她没有四处声张,但从此Maggie或其他同事让她做“份外”的事情,她都坚决说“NO”。
“我不想靠为别人做事博取好人缘。做好自己的工作,问心无愧就好。”兰兰如是说。
专家点评:
上海可锐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职业顾问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职场新生代已经占职场总人数的31%以上,他们将在未来10年成为职场主流,他们的职业观、价值观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来职场的走向。对他们来说,纯粹为公司付出、不重视自身价值需求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个舞台,公司,只是众多舞台中的一个。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要找到最有价值的舞台,它可以是公司,当然也可以不是,前提是要先认清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
调查显示,职场新生代往往对高薪水、高福利表示肯定,但对为工作无偿付出却表示否定。因此,职业顾问提醒,不以公司为家,从价值观上说是一种进步,但如果过分放松自己,则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令人陷入自私、懈怠和懒惰。
职业顾问忠告职场新生代:
1.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拒绝的要拒绝
如果工作任务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应当勇于承担。如果分派下来的任务属于别人的职责,且不能发展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就应该勇敢拒绝。
2.为自己着想并不都是对的
如果张三告诉你,他有很多偷懒的小技巧可以传授给你,你要不要学呢?你应该想想,偷懒对我有什么好处?并不是只要为自己着想,就是正确的。如果抱有这个观念,只会让自己变得极端利己。
总之,不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不是坏事,但如果不能理性把握这个问题,就会好事变坏事。(记者/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