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已成为一种职业病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作,人们得以体现自我的意义与价值,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保持与现实和环境的亲密接触,还能够排解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飞速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职业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发不可忽视。
在8月13日结束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做了名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据她介绍,“职业枯竭”指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忽略个人的需要,以至于出现筋疲力尽的状态。如今,职业枯竭已成为一种职业病。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职业枯竭现象。
职业枯竭有很多症状
很多人工作劳累时,就会有倦怠的感觉。比如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有些人还可能出现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等症状。
职业枯竭的症状还会反映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职业枯竭的人可能感到自己的才智也已枯竭,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思维效率降低,个人成就感随即下降,从而不再努力。这些人通常情绪烦躁,很容易悲观沮丧,对周围的人多疑、冷漠,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无端打骂别人或自残的行为。
工作太少也是问题
许燕教授把造成职业枯竭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方面。
容易出现职业枯竭的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或完美主义者。他们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实现。但有时候由于目标过高,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饭。新员工很容易因不熟悉工作环境而生怯,或因难以忍受公司的要求、主管的责骂愤而离去;有多年资历的上班族则不能全身心投入那些一再重复的作业流程。
某些职业的工作负荷量很大,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如医生、教师和新闻从业者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容易出现工作枯竭的高危人群。
还有一些人却是因为工作量太少,或太容易完成,觉得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而感到工作枯竭。也有些工作枯竭者是因为工作单位不能提供他想要的东西,包括期望的薪酬或成就感等,对人际关系中的明争暗斗心生厌倦也是原因之一。
如果那些处在种种压力下的人,得不到领导、同事的理解,又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就有可能感到自己像是荒漠中的一根草,在炎炎烈日下蒸发掉最后一滴水。
冷静思考后再做决定
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在工作中枯竭呢?许燕教授说,首先要对工作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能力差的表现,而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只在一念之间,不妨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
当你开始产生工作枯竭感时,应该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是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究竟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工作能不能提供这些?这时要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点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不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及时宣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也是很有必要的。不妨与亲友一起讨论产生压力的情境,根据他们的建议,确立更现实的目标。求助于领导和同事也是很好的方式。
当压力事件不断出现时,休假既可以让身心恢复,又可以让自己有机会思考再做决定。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游泳、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日常的松弛方法也十分有效。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特定的放松动作程序,练习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这样做容易形成对环境的控制感,对减轻紧张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