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美容 > 正文

入冬脸部皮肤保暖“三部曲”(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1日11:01  信息时报 微博

  导读:立冬已过,眼下已经是入冬季节了,虽说广东的天气还不是很冷,但早晚的温差依然较大,在这种气候下,女生除了手脚之外,脸部也很容易出现冰冷、干涩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在冷空气中,皮肤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调节能力减弱,室内外的温度变化又很大,温度一高一低间导致皮肤细胞膜无法正常工作,肌肤很容易“缺氧”,出现泛红现象。起皮、发痒、面部经络堵塞等都是皮肤已经生病的症状,所以脸部保暖刻不容缓。

为脸部提供充分油脂 为脸部提供充分油脂

  保暖技巧1

  为脸部提供充分油脂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特别容易导致肌肤水分大量流失,因此要保湿更要保温。油脂成分具有保湿和保温的双重功效,所以,在冬季一定要给肌肤穿好油质保温衣,选择含有维生素E、角鲨烷和甘油等油脂保湿成分的产品,能有效调节肌肤表面温差的同时锁住肌肤水分。

  日常护理TIPS:从温暖的环境中走出时,戴上口罩也是保护皮肤的有效方法,保留的温度可以在冷空气中缓缓释放,也可以给皮肤一定的适应时间。但由于冬季的皮肤比较干燥,很容易受伤,所以口罩一定要保证柔软、干净,以防划破皮肤以及细菌的侵入。

  Q10时光逆转唤肌护理

  Q10为一种有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亦是细胞中的必须催化剂,高浓度辅酶Q10配方,更可促进养分化成能量,深层渗透。做完Q10护理后肌肤能有明显改善, 其所含唤肌复合素是一既轻柔而又特别滋养,为成熟皮肤而设的全天侯护肤霜。它能帮助平滑细纹及皱纹,同时提供足够的滋养和焕发肌肤。

进行适当的脸部运动 进行适当的脸部运动

  保暖技巧2

  进行适当的脸部运动

  冬天由于空气变冷,皮肤新陈代谢减慢,很容易晦暗无光,如果保护不当,发红、发痒的症状也会随之而来,这时可以人为地给皮肤做运动。轻轻的以打圈的形式按摩脸部皮肤,促进皮肤新陈代谢,预防冻伤的情况发生。

  按摩时要先涂抹按摩膏,防止干燥皮肤的拉伤,同时动作要缓慢轻柔,特别是皮肤较薄的眼睛周围更要注意。同时在眼角、嘴角、额头等部位做提拉动作。有人习惯寒冷时下意识地用双手上下搓脸,这样虽然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但却容易拉伤肌肤,非常不可取。

  日常护理TIPS:在冬天涂抹面霜时更应注重按摩这个步骤,建议通过由下往上、由内至外的打圈按摩来提升皮肤的热能,既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给肌肤排毒,又能充分按开皮肤的吸收通道。 

  面部刮痧疗程

  面部刮痧是将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刮痧与香薰精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容疗法。它是根据刮痧治病的原理派生出来的一种疗肤法,利用专用的面部刮痧板,沿面部特定的经络穴位,配合不同的植物精油和渗透性强的精华膏,利用一定的手法刺激肌肤而使其血脉通畅,达到梳通毛孔纹理、排出痧气等功效。

  在冬季,适当的脸部刮痧刺激,能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淋巴液及体液的流量,使皮肤中的细胞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氧气,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衰老细胞的脱落,维护纤维的弹性状态,帮助肌肤提高御寒的能力。 

给眼部营造湿润环境 给眼部营造湿润环境

  保暖技巧3

  给眼部营造湿润环境

  寒冷的冬季,冷热温差比较大,对娇柔的眼部皮肤伤害尤其大,眼部肌肤是全身皮肤最薄的部分,只有面部肌肤的1/3,但是毛细血管却异常丰富,因此极易被外界环境剥夺水分而出现干纹、细纹。因此要用保水度高、能持续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的眼霜,给眼部周围的脆弱肌肤营造一个温暖而且湿润的环境,保护它在冬季不受温差的伤害。

  日常护理TIPS:涂抹眼霜先用手搓热,低温会让眼霜“凝固”,使它不易推开且难吸收,涂抹时,先用无名指把眼霜搓热,借着迅速按压在整个眼眶,再用手指点按1~2分钟,眼霜就能很快被吸收。

  木鱼石眼部热能疗法

  木鱼石眼部热能疗法是一种通过“热能效应”有效解决各类眼部问题的中医药美容新技术。是利用木鱼石热能棒释放的微量元素,和眼部温穴精油、按摩精油的能量结合,产生热能效应,配合独具特色的中药热能膜及眼部产品,具有疏通经络、祛脂消肿、激活细胞的作用,有效解决眼部皱纹、黑眼圈及眼袋等问题。在寒冷的天气使用,可促进眼周血液及淋巴循环,对敏感、脆弱的眼周皮肤具滋养作用,可防止眼部产生油脂粒,增强肌肤纤维弹力,预防新眼纹形成。(编辑:Kitty)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