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蛋白质组组织理事会委员,国际期刊《Proteomics》编委。研究领域为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的发展和疾病相关蛋白质动态行为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先后负责863课题1项,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等,2004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曾嵘1995年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蛋白质分析领域著名教授夏其昌研究员,攻读蛋白质分析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她应用质谱技术进行蛋白质鉴定和蛋白质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蛋白质组学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由于在读期间的突出表现,她获得了200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奖励。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嵘留所参与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的组建,通过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该中心现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蛋白质组研究基地。
随着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基本完成,蛋白质科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与基因组不同的是,细胞内的蛋白质的表达,修饰,空间位置和相互作用是随时间,空间和环境因素动态变化的,因此用静态的或单一条件来进行研究显然不符合生命的动态性特征。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可以相互影响,进而最终影响蛋白质或蛋白质群的功能。这种蛋白质多层次的变化总称为蛋白质动态行为。可以说,蛋白质的动态行为是生命复杂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分子基础。
研究如此复杂的蛋白质动态行为首先需要高通量,整体水平的研究技术。因此曾嵘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致力于发展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和建立大规模蛋白质组研究平台。近年来,在高通量蛋白质鉴定及修饰分析,蛋白质定量,亚细胞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蛋白质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进行探索。发展了基于pH梯度的多维色谱-质谱联用鉴定多肽和蛋白质的方法,为高通量蛋白质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际上较早并且较系统地对鼠肝线粒体等亚细胞器进行大规模蛋白质组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多维色谱-质谱结合的方法,获得线粒体特异蛋白质,并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采用亚细胞分级和稳定同位素定量方法结合的策略,有效区分蛋白质的真实定位和可能的多定位甚至污染,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发现了某些蛋白质的新定位。
肝癌是我国的“国病”,其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与蛋白质动态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曾嵘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应用激光捕获微切割,多维色谱-质谱,双色荧光差异凝胶电泳,稳定同位素标记差异蛋白质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目前已获得近千个肝癌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蛋白质信息。这些发现将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和药物靶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