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正是各个领域对词汇的探寻,把这个问题带入了时装领域。时装行业的人才们正在进入时代思潮。
可持续不仅是个伦理词汇,也是经济词汇。国际市场调研公司Mintel称:“消费者对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多地关注这些公司的伦理。”
作为品牌,仅仅把一个词和自己的行动联系起来是不够的,还必须理解这个词的具体含义,而且还要加以证明。时装品牌或许称自己的是“生态的”,但消费者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消费者看到“可回收鞋”这个说法,可能会认为可以随意丢弃,但可回收只在理论上成立,因为是塑料的,不是所有回收机构都接受鞋。这种问题就会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和疑虑,扩展到其他产品和类似的投诉上。
时装也可以像其他行业一样,对特定活动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比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概念。
可持续时装品牌Edun由Ali Hewson和她的丈夫Bono(U2主唱)创建于2005年,他们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推动非洲的“可持续就业”,和地球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四年之后,定义扩大了,该品牌使命官Kemp-Griffin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说:“我们认为,了解棉花产地的情况非常重要……不仅仅了解如何制造,而是要了解农民。”
Helmut Lang的创意总监Nicole和Michael Colovos说:“我们认为,可持续服装是可以穿很多年的服装,跟一次性服装正相反。要看面料和结构、品质、设计智商,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他们还说,合作的工厂要在合伦理的环境下开工,考虑到雇员和环境。
这个词一直没有明确解答,是因为长期以来,时装品牌觉得他们应该参与进来,但是他们其实并不想解释自己所做的事。他们对于把奢侈和环保相结合的探索,仅仅是防御性的。因为这个行业不是对需求进行预测,而是要满足欲望,时装是和奢侈浪费联系在一起的。谁都有可能被指责为虚伪。
两年前,世界范围自然基金公布一份报告,名为“深度奢侈”,想对奢侈品品牌进行50种生态和伦理的划分,并进行排名,结果没有一个品牌的评分高于C+。
珠宝公司Tiffany就是上述品牌之一。他们一直在伦理和环境领域很活跃。尽管如此,Tiffany在报告中获得的评分是D+,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沟通不够。Tiffany的负责人Michael Kowalski解释说,对于亮闪闪的珠宝公司来说,“绿色”资质会让他们遭受攻击。低调对于公司的运营更加安全。
当然也有例外,Commun and Noir这样的小系列从一开始发表了声明,表明自己的使命为可持续和有机资源。不过他们的卖点依然在设计上。
哥本哈根大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问题,让业界承认存在问题,希望这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因为在时装界,绿色不是一个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我们面临的是范式的改变,无论是个政治性术语,还是技术性术语,不是他说,也不是她说,而是我们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