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无罪,快乐有理?
玩不起高级游艇的男士们在具有明显海军特色的腕表品牌“沛纳海”周围自发集合成一个发烧友群式的“p党”(p是沛纳海的第一个字母),也不特别觉得它是名牌或者奢侈品,或者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在机械方面的造诣”,或者感觉“它不停地在走,像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可以陪我很多年。”上海的二手奢侈品市场“聚贤阁”人气颇旺,已成为钟表玩家
淘表订货和年轻女性白领买卖高档包的集散地;襄阳路上仿Burberry的包旁边挤满了学生和中年妇女,港台、国外来的过客也不为在这里买一个仿LV的箱子觉得不好意思。
正面的、负面的,所有由“奢侈品”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现象无非是人类心底对理想中的“好生活”最真实的渴望,只是也许按照让·鲍得里亚的说法,每个阶级有他们各自的博物馆。由于任何人都有同样的心理,因此不会减少“个性化”的要求,只是每个人按照他不同的能力去作心理退化罢了。于是这个被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看好的一亿人,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的国度里,我们看到即便是设想“小国寡民”的老子(他的“小国寡民”有点罗伯特·诺齐克“最小国家”的意思)也没有放弃寻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奢侈带来的快乐。寻找快乐大抵是无罪的,奢侈是不是也可以因此理直气壮?
专题:中国奢侈品品牌消费调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