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劼,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内蒙古生态学会理事长。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3S”技术在草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植物水分生态研究等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30多篇。她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青年科技奖”、“优秀青年标兵”、 “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00年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
作为内蒙古大学植物生态专业学科带头人,杨劼教授认为,生态学作为一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应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与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整合有关的现实问题。而且,生态学的理论及内涵急需从其他学科领域汲取新的内容和营养。几年来,杨劼和其他教授一起在植物生态学与医学、物理、社会、经济、地理等许多其他学科的结合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拓宽了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在学术创新方面,杨劼教授非常注重对植物生态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变革。早在十几年前,她就与北京大学遥感所的专家共同探讨将遥感技术用于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系统地掌握了“3S”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目前,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在植被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并在“遥感在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应用”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杨劼教授在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水分边际效能分析。虽然生态学理论的核心是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相关联的适应性原理,但是长期以来定性的描述多,定量的理论少,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对众多生态因子的研究与观察过程中,她注意到水分因子在生命过程及生态系统中突出的重要地位,并独具创意地将水的功效划分为成分功效和介质功效, 并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水分边际效能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水分在生物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在国家“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中得到了验证和充实。其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政府坚决地采取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围封禁牧等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已呈现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