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吉吉为代表的中国新锐服装设计师。原来在此类杂志上有展现平台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是吗?
吉吉:国内设计师需要媒体平台
吉吉:对,应该这样子来讲。我们所看到的,在报摊或者是商店里边看到的一些杂志,大部分的时尚杂志是完全围绕国外的这些奢侈品展开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时装是从国外而来,近代时装的部分,我们受的影响也是从那边过来的,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些品牌为什么会围绕这些展开,当然也会有一些经济上的,因为大的品牌,它对广告的投入。但是包括近代杂志这种办杂志的模式,也都是从西方而来的。
比方说我们看到顶级的一些外版的杂志,整个办杂志的模式也是,肯定我们也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做这个杂志的过程中,更多的会模仿国外的杂志是怎么办。但是反过来讲,事情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一定必须要按照那种模式来做吗?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在以前得到的这种媒体的平台是非常低的,虽然这次活动中的几位设计师,在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声誉,或者是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国内为广众所知的这种比例还是非常少。但是在这两年,大家开始谈中国设计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起点。
这次《iLOOK》能够提供大量的篇幅,尤其是像张大川当了主编以后,我觉得他的杂志几乎全部改变了。比如像这本杂志,从摄影的形态,从整个编排形态,已经完全脱离了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牌的概念,而从本土出发。但是反过来讲,它表现得一点都不会输于国外奢侈品牌的杂志。为什么这样讲呢?它选用了中国最好的摄影师、化妆师、服装摄影师,我想这种打造肯定会带来更有新意的东西。
因为我们一定会有一个习惯的势力,我们觉得比方说我们要拍服装摄影,要选择香港的谁谁,或者是台湾的谁谁,或者是国外的谁谁,这是一个习惯。但是我们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重新的思考,其实已经出来很多人了,关键是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个媒体或者是通过一个平台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共同来创作一些新的东西。
其实这一期《iLOOK》从封面开始,我都觉得非常刺激人的眼球,所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主持人:这是春晓吧?
吉吉:这是周迅。
主持人:这是周迅吗?这是我认识的周迅吗(笑),大家看一下,因为我们是朋友,不知道她居然变成这个样子。
吉吉:这个封面,这是北京特别好的一个摄影师陈曼做的。她做照片的方式已经跟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识的拍时装大片的方式已经有很大区别,她导入了她很多自己或者是更概念化的设计在里边。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找寻的东西。当然在这之前,其实很少有杂志敢用陈曼的照片做封面,这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很好的一种尝试。
主持人:哦,封面写了,对不起,我刚才没注意,写了周迅同学的名字,我觉得是春晓,乍一看有点像。张大川说了他做杂志的理念,吉吉也说了他的情况。问一下张长城,你原来看《iLOOK世界都市》吗?
张长城:看过几期。
主持人:你喜欢什么样的时尚杂志或者是服装杂志?
张长城:有一次我记得跟大川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们都说到,一个杂志靠什么生存,我觉得一个杂志真正能够生存是靠它的个性和别人不一样。还有这个杂志的态度,它想告诉别人什么东西。我觉得看大多数时尚类的杂志,我们看到都是在复制一个或者是生硬地照搬别人的生活,欧洲的生活、美国的生活。如果一个杂志里头有一百张图片,九十九张全是你刚才说的洋人,可是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生活稍微理智一点的人都会很清楚知道,你在给我讲别人的故事,和我生活没关系。
所以,我们一起要做这件事,其实刺激我或者是让我兴奋的东西就是,他们几个设计师所有的作品,实际上你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找到出发点,他们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
吉吉的作品,一扬的作品、张达的作品、高欣的作品,他们四个人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四个人都关注生活中的某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实际上当你看到的时候,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哦,这个是什么。但是你很快会否定,其实它不是那个,实际上它是从那儿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把它抽象或者是疏离,用他们专业上的方面,把这个东西又概念化在这里。这就是时尚。
又回到所谓什么是时尚,他引导了一个东西或者是创造了一个东西,这比复制一个别人的生活,或者是展示一个别人的生活要有意思的多。
我们编导在创作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很清楚地找到那些原点。包括我们的连排里,你可以看到我们很多动作都是从生活中出来的,日常人的行走,两个人相遇的碰撞,包括老头的太极拳,包括我们平常上课时的一些训练方式,甚至还有他们就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人这种对立,都有,都从生活中来,但是它肯定不是照搬一个生活在舞台上,也是同样另外一种创作。而这个创作变成了什么?包括场地,我觉得还应该要说一下许东,因为场地也是特别有趣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