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布什的中国日记(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2日10:42  新浪女性

  杨澜:从您自己经营石油的经验出发,您在大庆跟石油工人的对话肯定很激动人心

  老布什:非常有意思

  杨澜:您试图向他们灌输利润、效率,和解雇这样的思想,当地的管理者有什么反应

  老布什:我觉得他们在想,看看这个疯狂的美国人,他们不太明白我在说什么

  杨澜:您在回忆录里这么说到,您对当地管理者们建议说,如果有人太懒惰了,是可以解雇他们的,当地管理者却说,不行,我们会通过大众来教育他们。

  老布什:可能是这样,一种不太一样的方式,他们对员工控制的灵活性跟我们在美国的不太一样,有时候我们能解雇,有时候也不能,这取决于工会,但是(在中国)这很不一样

  对于中国的”不一样”,当年的布什不仅有着自己看法,也有着自己的解决方式。他在日记中说:“在我们家里工作的中国厨师和服务员,并不接受我们的礼物。但只要我们说这些东西是帮助你们工作的,他们就接受了。这是东西方文化之间死胡同里的一条出路。共产主义和在资本主义习惯上的不同,在我出使中国期间就这样得到了解决,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后来,老布什又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与驻北京的、其他国家大使馆的交往上,尝试去打开局面。

  杨澜:在您当时写给 (美国) 国务院的信里,您定了700个热狗,用来干什么呢

  老布什:那是一个国庆派对,全世界的美国使馆都会庆祝7月4号,通常会有热狗、汉堡等等。这个数目对于一般中国餐馆来说太多了, 我们怎么弄呢,我记得是从香港弄来的,然后我们在联络处弄了个大野餐,人们都来了,太棒了,人们非常喜欢(这个野餐)孩子们帮着做饭,之后还帮着打扫,我觉得这给人们留下了印象

  与毛泽东的一次见面

  1975年的暑假,老布什的孩子们来到中国看望父母,这里面,也有后来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的小布什。在同一年的秋天,亨利·基辛格来到北京。这次,老布什见到了毛泽东。在日记里,他写道:“我跟在基辛格后面,毛泽东的个子很高,看上去很强壮,握起手来很有力 … … 基辛格询问他的身体怎样,毛泽东笑着说:‘我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国家领导人说出这样的话,真令人震惊… …”

  杨澜:和像毛泽东这样的领导人对话很难吗

  老布什:我只见过他一面,当时我还是个普通官员,他有两个翻译,我觉得他当时得了中风我等得着他过来,还有一个人在等邓小平,他在中国人那边等着,我在美国人这边的最末端等着

  在出席会见的人员中,老布什排在美方队伍的最后,而邓小平则站在中方队伍的最后。谁都没有想到,这两个人,若干年后,会分别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并结下真挚的情谊。而对于那次会见中毛泽东说过的话,老布什至今记忆犹新。

  老布什:毛泽东好像说了句什么,他说“大使怎么不来看我呢”,我回到使馆后,我说他当我是什么呢,他没把我跟大使当一个级别吗,他只当我是个低级官员,根本不当我是个大使

  杨澜:联络处的大使

  老布什:有人告诉我,如果你告诉他了,他肯定会见你的肯定不会那么说的,我也不会为此而耿耿于怀40年了

  二 为老布什返美任职举行的告别晚宴

  在那次会见之后,老布什再也没有见过毛泽东。1976年,老布什接到华盛顿的电报,回国接受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任命。就在布什夫妇离开北京之前,他又见到了邓小平。

  杨澜:当您离开中国去负责中情局时,邓小平为您和您夫人举办了一个告别晚宴

  老布什:是的,他这么做是为了芭芭拉和我,但是那顿午餐非常丰盛,是他招待的最好的午餐之一,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交易,我能和他有更多的交流,能知道得更多,我坚信个人外交,必须亲自去了解,而不是轻信教科书上所说的

  杨澜:个人外交为什么重要呢

  老布什:就像晚上的两艘经过的船一般,对对方的存在熟视无睹,因为你不了解对方,所以他在午餐上对我说,因为我就要回国担任中情局的主任了,他说“我们期待已久”,然后对着我笑,他展示出了他幽默的一面,我说得了吧,他让我大吃一惊

  在那次为老布什夫妇举办的送别宴会上,邓小平跟即将就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布什开玩笑说:你是不是一直都在监视我啊。两人随即哈哈大笑。邓小平还表示,即使布什作为中央情报局局长,中国将永远欢迎他。如此大度的情谊,令老布什感动不已。后来,尽管中美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并非靠他们的朋友情意就能解决。身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都必须、也只能站在自己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讲话、以及做出决定。但是老布什和邓小平这份真挚的情谊,在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中,依然发挥了非比寻常的作用。

  三 中美建交

  1975年老布什离开北京,回到华盛顿,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他还专门到德克萨斯州,看望了老布什夫妇。

  1980年他被里根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那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1988年老布什当选为美国第41任总统。

  1989年2月25至26日,老布什以美国总统身份对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这是他1975年以来的第5次访华。但不久后,中美关系即转入低谷。在美国的国会和政府中,制裁中国的声音日益高涨。

  杨澜:在中国的那些年对您的外交政策是否有什么影响

  老布什:我觉得影响在于,要眼见为实,应尽量亲自去判断当地人民,政府想做什么,而不是主观去臆测,通过来到中国,我可以亲身感受中国人民的脉搏与心跳,我有很深感触

  杨澜:国会很多人都主张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制裁,甚至从中国召回大使,您为什么要保持两国的外交渠道的畅通,派了斯考克罗夫特,还以个人名义给邓小平写信

  老布什:我还是觉得,应当努力从中国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在和中国的关系问题上我和国会非常对立,他们希望断绝和中国的联系,指责我对中国太温柔,国会对我批评甚多,但是我们胜利了,尽管我们几乎没什么支持,但是我相信不搞制裁,继续两国的关系是有利于没有的利益的,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几乎每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长。这不仅来自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稳定,也受益于中美双方在建交时签署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但在1990年,美国白宫与国会在对华问题上形成了较大的政策裂痕。国会主张孤立中国政府,对华实行强硬的经济制裁。但老布什却不希望如此。此后,美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较量主要体现在了“最惠国待遇”问题上。1990年5月,老布什决定将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延长一年。这引起了国会多次、强烈的反对。

  杨澜:有一句古话说道,人必须明智地选择为什么而战,您和国会斗争坚持要求延长无条件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您的斗争值得吗

  老布什:历史证明我是正确的 中国成长迅速,邓小平在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不再实行严格控制的计划经济,等等各方面的进步,这些都证明了我所做的是正确的,我坚信自由贸易我们有我们的问题,中国今天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各有各的问题,没必要遵循等级什么的,最重要的是贸易量越大,就意味着更大的和平,更多的理解

  四 卸任之后与中国的往来

  1992年,老布什竞选连任总统失败。在卸任之后,他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却从未中断过。老布什和芭芭拉不仅是家乡中餐馆的常客,就连他送给芭芭拉的金婚纪念品,也是在中国特别定制的瓷器,而他们来中国的次数,比以往更加频繁了。

  杨澜:在您卸任后,你几乎每年都回到中国,有时甚至一年去四次,这片土地上的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你呢

  老布什:首先我很喜欢中国领导人,他们对我都很好,我喜欢去中国,喜欢看中国的变化

  每次我去,我都能看见现代化进程,看见变化、社会发展等,在我离开总统职位后

  我大概去了12还是14次吧

  杨澜:看见满街的自行车被满街的汽车所取代了,是种什么感觉

  老布什:这太神奇了,交通,一切一切,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我喜欢去看奥运会,看到中国作出的巨大成就,尽管有很多人觉得中国可能办不好,我非常喜欢

  2008年,老布什一家五口人,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此时的中国,早已不再是老布什担任“自行车大使”时的中国。而此时中美两国贸易额,也由1979年的24.5亿美元,上升到超过3000亿美元。奥运会看台上,坐在老布什总统身边的小布什总统,在2001年,亲自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对父子,共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杨澜:您对这届奥运会印象如何

  老布什:很精彩,现在回想起来,当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我绝对不会想到中国会有今天的成就

  杨澜:您在任职期间提出了世界新秩序,您觉得就中国的角色而言,还是您所说的情况吗

  老布什:我觉得世界新秩序以已经形成了,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中国显然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继续进一步现代化,中国会继续它的大国地位。我想说的是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领导人带领大家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中国如今已经被世界广泛所接受,而在过去中国是孤立的、脱离了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无人敢无视中国的存在而做出重要的决定,所以我想对中国人民说,再接再厉,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坚持你们已经开始的事业,你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在我们采访结束之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一定要带我们到他的庭院里转转。接着他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亲自开车,为我们当起了向导。还特意把他的夫人芭芭拉叫上,请她指给我们看,年轻时他向芭芭拉求婚的地点。老布什夫妇的周到和热情,令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曾经的“自行车大使”,对中国的特殊情感,而这一幕,也令我不胜感慨:时光荏苒,60年,一个壮志满怀的青年步入平静的晚年;60年,一个年青的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走出封闭、融入世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