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松花江路。
在这条貌不惊人的马路上,有一家貌不惊人的咖啡馆,它有一个令人景仰的名字:海德格尔——一位德国的大思想家。玻璃窗上四个棕色的字并不显眼,你若是推门进去会听到一声亲切的问候,然后便会看见吧台后面一个大男孩正微笑着看着你。
七个男生,一座小屋。他们既是“waiter”,也是“boss”和“host”,在每个午后的清闲时光里不慌不忙地酿出一段“悠雅”的生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海德格尔一定不曾想到:他所倾心向往的“诗意的栖居”竟在这里成为现实。
相聚:夜里的一丝灵光
徐诚赟,复旦大学02级物理系的学生,也是咖啡馆“四元老”之一。这家小小的咖啡馆已度过了它的四岁生日,当初是由复旦的学子们一手缔造的,毕业后就理所当然一任一任地传了下来。当然,接手的主人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小徐在谈起初衷的时候颇有些神秘色彩:“有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浮现出一个念头,想要盘下这家咖啡店……”心血来潮的他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朋友,没想到获得了同在物理系的三位同学极大的肯定和支持。“想做就一定要去做”——这是小徐,还有蒋文卿、沈林俊、朱赟作为八十年代生人的特征:渴望反叛和自由,渴望释放生命的活力,以自己的方式向循规蹈矩、束手束脚的传统say No。就这样,跟随乍现的灵光,听从内心的呼唤,四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随后,这个组合进一步扩大:复旦哲学系的林云峰,交大毕业的杨林,还有孙志华,“慕名而来”的他们“义无反顾”地与四位元老携起了手。
初到“海德格尔”,以为其主人必是饱读典籍、思想深邃之人,至少也应该是哲学科班出身吧。没想到这七位主人倒有四位是学物理的,只有一个“哲学爱好者”,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小徐对此倒不以为怪,笑称这是“优势互补”:单单一个杨林已经常常郁闷不已了,若全是哲学系的,岂不是要整天大眼瞪小眼?当然还需要科学的头脑予以“开解”了。简单几句话,却充满了浓挚的友情。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找个地方聊天、喝酒、看球赛,如此单纯的动机,牵起了一段相聚的缘分。
也许,这就是创业?
梦开始做了,几个还在念书的大学生期盼着它成真。去年四月,他们和“海德格尔”的老店主进行了“谈判”,种种繁琐的手续也耐着性子一一办妥。在说起最为“敏感”的投资问题时,小徐也只是淡淡地笑笑:“十几万的店,出多出少都没关系,手头宽裕就多拿点,要不就少拿点……”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彼此深深的信任。“不过,做事情方面大家都一样,要平等对待嘛”,他又正经地加上一句。
正式接手了“海德格尔”,总该为“新家”做点什么吧?于是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他们钻进咖啡屋,像迎接初生婴儿般地为它“梳洗打扮”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段时间,我们几个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磨地板、粉刷墙壁,什么事情都要亲历亲为去做,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感觉也可以叫做……创业吧?”小蒋说话时声音很低,但语速很快,主动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也忍不住两眼放光。虽然他自己不太好意思把管理这家小小的咖啡店称作创业,但从他那略带兴奋的语调中仍然可以听出那份共同努力、一起等候的快乐和希望。路上的风景是最美的,不是吗?
人家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几位“书生”如何证明自己也是合格的“shop asistant”呢?毕竟调酒、煮咖啡、做料理,这些可都是不一般“技术活”。谈及此,小徐振振有词:“我们请了一位酒吧朋友做老师,之前也有经验积累——在寝室里烧咖啡,再加上我们几个平时经常做物理实验,手上功夫自然也不错,学这种活自然不在话下了……”做实验跟煮咖啡?好像不搭嘎嘛……“这也算是专业培训了吧”,他狡黠地一笑,颇有些自得。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七个老板似乎多了一点;但对于他们自己,这却是必不可少的。“多几个朋友支持,感觉心定一些,遇到麻烦可以互相打气。有福同享,有难也同当,最重要的是共同分担风险,赔钱的机率也会小一些哦”,朋友的作用,在此时此地空前地凸现出来。几个尚未经历风雨的大二学生凝聚在一起,再怎么也顶个诸葛亮了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