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城市风情榜 > 正文
哈尔滨 俄罗斯留下不只一条大街(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16:52 旅行家杂志

  圣•索菲亚教堂,听不到钟声了,但仍然是城市风情的象征


雄伟的索菲亚教堂

  夕阳的余辉掠过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倾洒在广场上,给暗绿色的“洋葱头”镶了一层金边。广场上的鸽子肥硕得像待入烤炉的鹅,它们停在教堂侧面的墙檐上,游人一撒鸟食,鸽子就扑棱棱地飞下来。

  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和俄国人大量涌入,俄国国教东正教也深入到哈尔滨。哈尔滨有过30多座教堂,其中大部分是东正教堂,还有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如今留下的教堂有17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原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07年由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4年以后,人们又在木墙外部砌上一层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为了适应哈尔滨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加重新兴建,历时9年,于1932年竣工。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风格,主体为朱红色的砖石结构,屋顶是俄罗斯式的穹顶,暗绿色,被哈尔滨人称为“洋葱头”。每当教堂钟声响起,所有正在工作的俄国人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跟顾客说:对不起,然后做祷告,中国人则与教堂的钟声对时间。教堂的钟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哈尔滨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后来教堂渐渐被民居包围。新世纪后,政府将民居拆迁,建了广场,教堂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听不到钟声了。

  圣•索菲亚教堂过去是宗教载体和

建筑艺术,而现在,它更多的价值是这座城市的风情象征。

  巴拉斯电影院,冬妮亚和娜塔莎淡去,苏维埃精神却久远

  “看的时候青春只开了个头,转眼青春就剩下一个尾巴了。经得起流年的美好,或许只有电影中美丽的镜头,而让这份美好上演的地方,也同样美妙。”哈尔滨著名的巴拉斯电影院是1925年由俄国人创办的,位于道里区西七道街55号,现在改名为“兆麟”,但许多哈尔滨老人还是习惯地叫“巴拉斯”——人们舍不得丢弃这个充满怀旧味道的名字。   

  电影《列宁在十月》有一句著名台词:“面包会有的。”中国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几乎没有人不记得瓦西里这句身处艰难困顿而心中充满希冀的台词,人们从中领悟了理想的价值、坚持的力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巴拉斯电影院让哈尔滨人看够了前苏联电影:《夏伯阳》、《乡村女教师》、《静静的顿河》、《牛虻》、《战争与和平》、《列宁在1918》、《办公室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也熟知了苏联优秀电影大师:导演爱森斯坦、格拉西莫夫、邦达尔丘克、梁赞诺夫;演员史楚金、玛列茨卡雅、乌里扬诺夫等等。

  80年代后期,在1966年就获得莫斯科电影节金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前苏联史诗巨片《战争与和平》在巴拉斯电影院上映。这部改编自托尔斯泰不朽名著的巨片让有584个座位的巴拉斯电影院场场爆满,人们带着水壶和面包,捏着好不容易托人买来的电影票,郑重而兴致勃勃地赶到巴拉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