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城市风情榜 > 正文
香港制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17:11 旅行家杂志


香港的繁荣与传统

    进入最后一页可以为香港投上一票

    (文/刘瑞兰)

  到太古广场试穿Agnes.b的笔挺黑色外套,从穿衣镜看到外面菲律宾女佣推着一个混血儿经过;在兰桂坊倾斜的坡道上张望,突然发现一张熟悉的明星脸;上山顶看夜景,享受呛凉风的快乐……一个国际大都市永远能提供视觉的快感。

  但香港远远不止这些

  2005年,一群70年代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环绕“我城”这个题材来创作了小说、戏剧和

漫画等。这是一次对香港面貌的诠释。在此之前,敏锐的香港创作者从来没停止对这个城市的挖掘和勾画。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方之珠”不再只是一个充斥个国际名牌、假古董和高楼大厦的“大商场”,而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精神家园。

  香港有发达的电视电影行业,还有风靡全球的通俗小说,这足以证明小小的海岛城市有着多么丰厚的故事资源。除了这些文化商品,香港还有一小撮群众,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来诉说他们的香港情怀。他们建构的香港艺术地图里面有他们的个人境遇,也潜伏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当越来越多的香港品牌把他们的工厂移去深圳和珠海时,我们在这幅地图里,找到了一批真正的“香港制造”。

  香港粤剧的街坊气息与乡愁

  有一名剧叫《六国大封相》,据说还是粤剧的鼻祖之一。粤剧随着大批的移民,辗转传到香港,现在“六国大封相”成为香港市民的俚语,意思是“要闹翻天了,快有好戏看了”,带着一股尖酸刻薄的调侃劲儿。这一方面显示出粤剧的深入民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源于广州的传统戏曲,在香港独特的历史和城市空间中,经历一番怎样的变异。

  香港每年的粤剧演出超过千场,观众达30万人次,比任何形式的舞台表演都有叫座力。香港TVB每年春节晚会似的台庆,总有一两个粤剧曲目;前卫的牛棚艺术节也能见到粤剧伶人的身影。左右逢源的粤剧,在香港的文化土壤里,像祖宗似地被供奉着。

  但粤剧也是鲜活亲切的,市民听粤剧,也唱粤剧。在香港一些粤剧会所或场馆,唱一首粤曲要花400港元,而市民仍然乐此不疲。有的还兴致勃勃到收费更便宜的深圳会所过过戏瘾,为地方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收益。

  香港的粤剧扎根在市民社会的俚俗文化里,伴随着香港一起变化成长。四五十年代是粤剧的黄金时期,人们喜欢任剑辉、白雪仙演绎的才子佳人。背景设在某个时代的中国,看似有依有据,其实却是虚无飘渺的亭台楼阁,与香港市民对中国不可捉摸的乡愁相呼应。另一方面,横空杀出个新马司僧,一曲《万恶淫为首》到现在仍是家喻户晓,唱的却是个人的浮沉得失,在香港急剧的经济发展中赢取了共鸣。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