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经有一段时间呢,这些文学界一些比较传统的流派觉得海岩写这种大众的文学,然后觉得在文字上呢没有特别多可以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所以就有一种在夸当中也有一点贬的意思。你过去怎么样看待这种批评,今天怎么看待?
海:我觉得可能还是标准的问题,我觉得他们文学界把现在文学边缘化了。文学家从七八十年代以后形成的一整套的一些标准确实是没有与时俱进,它的标准没办法评价我的小说。那么关于语言小说文字的问题。有很多的人非常喜爱我的语言,包括一些做文学评论的和一些作家非常喜欢我的语言,也有一些人呢,他不喜欢我或者并不喜欢我的语言。因为和时下比较多的这种文学语言又不太一样,我觉得很难说我的语言不好或者他的语言好。我觉得就刚才我们说的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它的那个评价体系、价值观的体系是不一样的。我拿这个体系去评价你的体系没办法评价,所以对我听到的这些评价,我不是非常往心里去。
杨:你说在网络时代不缺信息缺真相,不缺真相缺的是判断。谁来提供判断这当然有一个价值观的一个东西,你觉得你提供一个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也有人说海岩写的东西不管它中间出现了怎样多人的价值判断,但它核心的东西还是非常传统的,也有很唯美的一些东西,这是你的判断标准吗?
海:对。就是说。我觉得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一回事,他的兴趣和他的那个让他激动的地方就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现在多数作家是以写黑暗、写边缘、写丑陋为主的,我呢是以写美为主的。其实你看我做警察、经商,我看到的那个社会黑暗面呢也是比较多的,我没有兴趣写那些。我觉得这个文学有两种:一种呢是描摹生活,再现生活,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要把它逼真的再现出来。那么让人看了就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我们的老板,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发生的事;还有一种文学呢,是把生活瞬间的理想化,写你那个向往和渴望的东西。
海岩的这份“有条件的真实”,恰恰同好莱坞的编剧们不谋而合,也就是“大事件虚构,小细节生动”,而最终追求的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和饱满。也正因此,他笔下那一个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又极富个性感染力的男女主人公,才会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还牢牢地抓住了人心。
杨:你经常把人放在一个价值冲突的和难以抉择的一个困境当中。你的一生当中你曾经,我想每个人都遇到过很多比较艰难的选择,对于你来说或者说能够对我们说的是哪一段。
海:其实我的生活跟我的小说是差别很大的。我基本上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我自己对生活不太做那个主动的选择,你看我的经历当中,变换了很多职业和工作,但几乎没有一次是我主动的,全是比如说上级安排分配调动。
杨:那不可能你的一生都是别人安排的。你自己做出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是什么呢?自己决定要去做一件事还必须别人安排好的/
海:那可能就是写小说吧。因为我那个时候我也没有上过学,你可能也知道没有什么文化哦,那么自己突然决定要写一部小说。在当时社会里文学还是比较被神圣化的时代里边一个青年做这样一个决定,是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吧——非常不自量力的决定。
杨:你还记得你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哪一天?那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当时你在做什么?
海:那记不得了。
杨:你能记得二十年前你在做什么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