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工真是害人不浅,长期的打工固化了人的思维,淡化了人的责任感,扼杀了人的创新思维,没有成本概念,缺乏长远规划。最为关键的是,打工打得越久,看问题的视角就越悲观,自己也就越自卑。
一群老板聚在一起,大家所交流的话题大多是商业环境,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意等等。向对方展示的也是自己光辉灿烂的一面和发展的一面。
一群打工者聚集在一起,牢骚往往占了多数,骂老板刻薄,埋怨工作量大且与收入不对称等等,很少有打工者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满意的,向对方展示的也更多的是自己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得到发挥的一面。当然,有牢骚未必是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因为“嫌货的才是买货的”。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人在跳槽前反而异常平静,而成天把跳槽挂嘴边的人一般是那些一直做下去的人。
为什么打工者会选择用语言而不是实干来获得心理平衡呢?这与打工者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在打工密不可分。
笔者从1994年出道,打了四年工,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因根基不稳,一年后破产,又出来打工,四年后,又跳出来开公司当老板。在每次从打工者到老板,又由老板到打工者的转换过程中,都难免要经历一次耗时数月的心态调整和角色转换,逼着自己进行换位思考,每次的转换与脱一次皮也差不了多少。
生意后来做大了,打算让太太来帮我接管我原来的那家公司,我自己重开一家,可太太打了八年工,接管公司后却把公司搞得乱七八糟。追查原因,原来太太还是按照打工的那一套在管理公司,我又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来帮助太太实现由一个打工者向老板的转换。由此想到,如今报纸杂志电视上招商广告到处飞,好像有点资本就可以当老板了,好像老板可以速成?其实这就是许多创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欢迎投稿讲讲你的职场经历或者理财感悟
返回新浪伊人风采频道首页 返回职场理财栏目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