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火了,火得恰如其分,很是时候。请注意,此《非诚勿扰》非冯小刚大导演的《非诚勿扰》,它是一档以往被人们认为很“老土”的速配征婚节目。先来看一看这档速配征婚节目到底有多火?自年初开播以来,《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就接连攀升,江苏卫视频道道副总监王培杰向媒体透露,该节目3月27日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为2.48,超过收视老大《快乐大本营》(2.08),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
网络世界里,它同样是热门话题。在优酷视频网站,《非诚勿扰》连续多日占据搜索排行榜的第一位,超过热播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和《媳妇的美好时代》。百度《非诚勿扰》贴吧已经拥有超过51万名粉丝,发布帖子121万余条。还有媒体报道称,《非诚勿扰》日网络搜索量(百度指数)超过22万次,是第二名节目搜索量的将近4倍。
马诺现象
但该节目近来引起的最大话题却是一个叫马诺的女孩,而她也已经红透了半边天。曾任某杂志社主编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已经有好几个不认识的记者向他打听过马诺的联系方式了,媒体找到他,仅仅是因为这位平面模特两年前曾经给他主编的杂志拍过封面。马诺,这位《非诚勿扰》里最具话题性的女嘉宾,现在已经有了个人网站,访问量超过309万次。“她换新的手机号了,可见真的是火了。”刘先生说。让马诺迅速蹿红并引发广泛争议的,是《非诚勿扰》节目里这样一个片段:一个爱骑自行车的无业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回答:“我更喜欢坐在宝马里哭。”
宝马和单车,一个简单的对比却瞬间刺痛了无数人敏感的神经。这引发了两种声音:“要为民除害”及“女人爱财有错吗”。不光在节目中,现在不少人在网络上甚至在饭局上都在讨论这个话题。“马诺现象引发讨论的本质就是两点:第一,我们可以真实表达自己吗?第二,我们可以拜金吗?在马诺的问题上,核心实质就是对于‘真实’的碰撞。”《非诚勿扰》节目的心理顾问乐嘉通过博客这样回应。
捧红节目
但马诺现象的出现却进一步带动了节目本身。有分析说,过去的电视相亲节目,男女嘉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找对象,为了结婚。不过,《非诚勿扰》显然不打算拷贝以往的速配模式,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事实证明,场面热闹话题不断,让相亲的结果变得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一名男嘉宾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同时面对24个不同年龄、容貌、学历、家境、职业的女生,迥异的婚恋观在舞台上激烈交锋。就像其粉丝评价的那样:“情节”设置就像情景剧,两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七八分钟一个大高潮,完全遵循了电视剧的规律,很戏剧化。因此,不得不承认,《非诚勿扰》之所以爆红,跟节目自身具有制造话题或曰自我炒作的极高能力,不无关联。
譬如,关于物质的讨论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刻没停。月薪850元的穷小子甘愿为心爱的女孩抠下眼珠,但还是无法得到垂青;收入不够稳定的,被女孩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没有责任感、不够踏实、不够努力、“不是我的菜”;怀揣着600万元银行存款的“富二代”上台来又是“敞篷跑车”又是“漂移”地一通显摆,却被众美女合力围攻:有什么可炫耀的?!
社会意义
“它不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甚至没打算促成任何一对男女,连装出这种态度都不肯,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大男大女。它是撕破脸的、夸张的社会漫画。”日前,有媒体以《一场浓烈的戏》为题,试图分析出这场狂欢背后的社会意义。
尽管,围绕同类相亲交友节目的版权问题,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打架”至今也还没掰扯清楚,尽管男女嘉宾身份一而再再而三遭质疑遭“人肉”(人肉搜索),尽管过于美貌的女嘉宾们怎么看怎么像“托儿”,但各种各样的口水仗,都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这档节目的关注度。
北京姑娘80后韩小姐作为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一集不落地看下来,她甚至对有的专场一再温习。在她看来,节目的意义远不仅仅成功地娱乐了大众,“节目就像一个平台,拜金女、富二代、外貌协会、全职主妇,这些略显刺激的字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甚至是价值观,围绕着他们的争论,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
和曾经的选秀明星们一样,在《非诚勿扰》的贴吧里,几乎每个嘉宾都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他们热切地讨论每个人的去留,然后旗帜鲜明地把节目中的话题延展开去。
其实,没有哪一种标准被视为绝对的正确,每个观点——哪怕是赤裸裸的“我爱宝马”“我爱美女”——被抛出来之后,赢得部分人支持的同时也必遭另一部分人的痛斥。资深媒体人蔡女士尽管个人极端厌恶这类节目的无厘头风格和过度炒作,“被几个兴致极高的老姐姐推荐去看了几次,每次看不到5分钟,我就迫不及待地掐了遥控器”,但却肯定这类节目的存活意义,“能够直面人们状态各异的理念,迷茫也好极端也罢,容留各种价值观相互纠结直接撕扯,并且能为这一切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这类节目能够存留下来,也许是我们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