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可以承接得住。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编剧廖一梅的长篇小说,再版恢复了早年被删节的部分。陶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可以承接得住。一开始这个陈天似乎是最佳人选,但后来逃开了。
说得简单化一点,这部长篇还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一部现代版的《莺莺传》。但从它感人的程度而言,却几可与《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相比,只是茨威格的小说带有更多男性立场的美妙幻想,而这部新作则有着更多现代女性的悲切思考。它通过她凝重的笔墨和充满哲理的叙说,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的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鬼的爱情”。
作者简介
廖一梅,剧作家、作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9年创作的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成为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的丰碑。由她编剧的戏剧《魔山》《艳遇》都是广受欢迎的作品。2005年3月由她编剧的多媒体音乐话剧《琥珀》在香港艺术节首演,此后在新加坡、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演,成为亚洲剧坛的旗帜性作品。由她编剧的电影《生死劫》获美国纽约崔贝卡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电影《像鸡毛一样飞》获香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大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特别奖;电影《一曲柔情》获美国妇女电影节金奖。所著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出版后便被《文汇报》书评版称为年度最好的小说。
《悲观主义的花朵》后记
廖一梅
那部演出过很多版本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写于1999年年初,我刚结婚不久,从意大利蜜月回来。这是个可能误导观众的信息,所以避免跟人提起。“新婚的人为什么写这么一出戏?”——这是常见的疑问。现在时过境迁,我说起这个,是想说我是个过份认真的人,总想给生命一个交待。这种愚蠢的努力简直成了我的噩梦,当然,也是最终的救赎。
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2003年完稿,在校对完最后清样,下厂印刷的时候我怀了孕。2005年3月,《琥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演出结束后赶去半岛酒店的酒会,在我忙着点头道谢的时候,有人忽然问我:“孩子好吗?”我当时吓了一跳,那个夜晚我生活在《琥珀》的世界里,的确忘了我有一个好看的孩子,忘了我是因为那个小小的家伙改变了剧中的结局。
写作,我时常希望它对我只是游戏,但实际上它直接参与了我的生活,干涉着我的身体,甚至控制了我的内分泌。或者相反,那些文字,无论是书还是剧本,都是生命的分泌物,痛苦的,困惑的,好奇的,痴迷的,骄傲的……面对一个作者,无论是读者观众,还是朋友,总会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是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很希望那一切是我“想”出来的,但是不是,那是整夜燃烧的蜡烛最后剩在托盘里的那点蜡油,我将它们塑之成型。
我是个低产的编剧,更是个低产的作家,以前曾给报纸杂志写过专栏,后来作罢。那不是适合我的工作,我没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对一些当时看似热闹,其实却毫无意义的事情发表看法也实在没有必要。我讨厌废话,讨厌枯燥、无趣、缺乏意义的言谈,别人的和自己的都讨厌,如果不是非说不可,我宁可闭嘴。
《恋爱的犀牛》、《琥珀》和《悲观主义的花朵》,是我偏爱的作品。有个高产的朋友曾在他的书里说过:“如果我的书能安慰你的生之噩梦,我很荣幸。”大家常常把他当成笑谈,但我知道他是认真的,我没有他那么自信,但是就借用他的话吧。
还有个作者的俗套,就是感谢。我从未这样做过,但我决定这一次不再免俗。——感谢我的丈夫,迄今为止,我全部话剧作品的导演。作为一个曾经著名的愤青,他其实是宽的,厚的,是生命中好的那一面。我知道我不是没有优秀品质,但这些品质对世俗的平静生活并无帮助。容忍我对日常琐事缺乏热情,急躁脾气和抑制不住的冷嘲热讽,是源于他对生命更大更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是我所没有的,它即使不能改变,至少安定了我的情绪。当然,他的经常的不经意的正确也会激起我的不安,但他对我凌晨时分间或发布的奇谈怪论和绝望言辞一直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以朋友的善意将我的尖刻理解为聪明,以倾听的无形之力暂时分散了要淹没我的洪水。谢谢他。
计划出版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读萨拉·凯恩的剧本集,她是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生于1971年,1999年在医院的卫生间自缢身亡,写过5出戏和1个电影剧本,剧作惊世骇俗,不同凡响。我该感谢老天,为我适可而止的才能,以及,尚能忍受的痛苦,尤其是,还有慰藉,怜惜,凝神微笑的瞬间,可以表达和难以表达的爱意……谢谢。
2007年11月
UHN窗前
冬日难得的耀眼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