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里让“阿拉”有家的感觉 全方位服务妇女的上海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7:41  中国妇女报

  导语:不到3年的时间里,周燕一直努力给自己注入更多的上海元素。语言、饮食、气候、工作节奏……这都需要周燕一点点去适应、去改变,她已渐渐习惯,在称呼自己时用“阿拉”,更大的改变是现在回安徽老家,她总会猛然发觉,“阿拉走路的步调都比其他人快好多。”与这些会被时间自然沉淀成的习惯不同,如今,走在上海闵行区莘庄的街头,周燕没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外乡人,“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有‘飞来凤’,那里有家的感觉。”(本报记者 王长路)

  成立于2009年的“飞来凤”工作站,是闵行区妇联在来沪妇女与本地户籍妇女人口倒挂现象日趋明显的背景下,依托同城化管理、立体化服务、多方位提升的理念,为来沪妇女搭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

  从莘庄到外滩,从徐家汇到崇明岛,对于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的大上海,上海市妇联清楚地意识到,怀揣着不同内容“上海梦”的姐妹们,正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这座城市,而“娘家人”要做的,就是主动敞开怀抱,给予她们温暖。

  上海市妇联主席张丽丽说:“不同阶层的妇女姐妹,需求肯定也不一样,这对我们妇联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飞来凤”筑“暖巢”

  22岁的小黄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打工。在莘庄工业区,她进了一家液晶显示屏生产企业。工作有了着落,她住进了由莘庄工业区投资建设的鑫泽阳光公寓。

  小黄在上海的“家”,进门处的过道内统一配置了橱柜;卫生间里,还有淋浴设施,24小时供应热水。房间虽然小,女孩子们却收拾得干净、温馨。她满足地说:“像极了学校宿舍!”

  让小黄“称心”的,不止于此。

  入住“鑫泽”后,公寓里的“飞来凤”工作站,让她进一步找到“家”的感觉。“那里可以和其他姐妹谈心、做点小工艺品装饰自己的房间。”小黄说:“要真碰上什么困难,工作站的志愿者还能帮着我们去解决。”

  工作站的巾帼志愿者杜红丽说:“别看我们工作站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人气很高呢!”

  一场为外来务工妇女在上海建“家”的布局,正在上海全市逐渐铺开。

  2008年底,市妇联对来沪女性维权服务载体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市妇联系统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所有街镇设立来沪女性维权服务点,采用“属地化服务管理”、“内(本地人员)外(来沪人员)交流联谊”等多种模式,搭建来沪女性维权服务工作平台,为来沪女性及家庭提供社会融合的基础服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立来沪女性维权服务点2544个。

  针对来沪女性总体上劳动技能单一、缺乏竞争优势的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卢湾区妇联为“外来媳”发放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券,让她们根据自身学历、特长爱好等因素灵活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与人保局联手在街道层面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来沪女性就业拓宽渠道、增加机会;徐汇、闸北区妇联联合就业培训机构对来沪女性开展家政务工等技能培训;普陀区妇联争取企业赞助,为“外来媳”提供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发挥特长、自主创业,该区以“外来媳”为主体组成的“慧嫂编结社”编结的世博手工艺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欢迎。

  各级妇联组织在关心、服务来沪女性的同时,也组织引导她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城市归属感。浦东新区三林镇妇联的“飞来凤”爱心服务队主动承担起宣传、预警、调解等维权职能,成为维护来沪家庭和社区稳定的一支力量;卢湾区妇联组织来沪女性参与助残、助老、助困等公益服务,并在活动中培育来沪女性骨干,推荐她们参与社区基层管理,2009年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有1名“外来媳”被选为居委会委员,3名“外来媳”被选为居委会妇代会委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加强与本地居民的交流,为来沪女性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海的“飞来凤”们,正是从一个个妇联筑就的“暖巢”,渐渐体会到“家”的温馨。

  女白领的心灵驿站

  经常去静安区大沽路附近的“白领驿家”里坐坐,听听那些白领丽人的烦心事,帮她们减减压,已成为张丽娟近来的一个工作习惯,这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有一个身份,是为静安区女白领们减压的巾帼志愿者。

  “不了解不知道,看着她们形象光鲜,原来心理的问题那么多。”在掌握了多个案例后,张丽娟有感而发。

  针对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现状,静安区有的放矢为白领女性提供缓压服务,建立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为白领女性提供固定时间和预约时间接待、网络电话咨询、团体缓压和拓展训练等服务。通过每年5月的“成年人过儿童节”,10月的“万圣节化妆派对”和12月的“千人枕头大战圣诞节”等活动,帮助白领女性缓解压力。

  在静安——这片上海“楼宇经济”最典型的区域,20万名商务、通勤人员中,白领女性约10万,已占该区妇联服务对象的1/3比重。

  让妇女工作走入楼宇,已成为静安区妇联开展工作的新领域。

  针对交友难和“剩女”现象,想方设法为白领女性提供交友服务。区妇联与“白领驿家”等社会组织合作,注重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为“剩女”搭建多种类型的交友平台。通过交友活动,目前已有1000多对单身男女牵手成功,近10对有了结婚意愿。

  千方百计为白领女性提供育儿服务,也成为静安区妇联的工作内容。她们推出“白领妈妈育儿学堂”和“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项目。针对白领妈妈们工作繁忙,妇联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服务送进楼宇,吸引全区5000多人次白领妈妈及子女参加。

  白领女性群体在获得服务的同时,也在妇联及“白领驿家”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倡导下踊跃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逐步形成“爱心接力、爱心捐款、爱心书屋”等公益项目。

  在服务白领女性的过程中,静安区妇联已改变原来“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逐渐加强与区域内社会组织的联系合作,推动其承接服务白领女性的项目,吸引了“白领驿家”、“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花季艺校”等30多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同时还发挥区域外社会组织作用,围绕白领女性需求和爱好,开展各类活动。

  如今,在妇联组织的培育下,已成立了游泳、篮球、插花、美容、桌游、戏剧等13个青年白领社团,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其中女性骨干已占50%。妇联组织制作印发的各类服务白领女性宣传小册子,已成为区内各楼宇的“重要文件”之一,她们还通过微博、网站发布活动信息,动员白领女性报名参与活动。在服务过程中,以点带面,先以某个知名大公司、某幢楼宇为起点,开展缓压、育儿等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口碑相传和广告效应的推广模式,在该公司所在楼宇其他公司进行项目介绍,并逐步向其他楼宇、公司推广,吸引白领女性参与,从而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女白领与妇联组织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申城白领丽人的新时尚。

自安徽赴上海打工的乐勇在采访座谈会上讲述自己在当地妇联组织的亲子课堂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自安徽赴上海打工的乐勇在采访座谈会上讲述自己在当地妇联组织的亲子课堂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新内容

  儿子张柒轻松地说着不再挨打的快乐,不时还拿父亲调侃几句,让39岁的张朝安很享受这种父子间的融洽温情,他从四川到上海工作超过10年,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如何与儿子沟通,让张朝安感到很棘手,“毕竟,孩子现在的成长环境与我当初在老家已完全不同。”

  改变,发生在参加过几次青浦区妇联在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后,“我已经尝到了甜头,我已经渐渐学会怎么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活动,放下生意来参加也愿意。”张朝安说。

  近年来,青浦区来沪人员大量汇聚,并日益显现出“规模化”、“家庭化”的趋势。在对来沪妇女、来沪家庭的服务过程中,青浦区妇联发现,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来沪人员家庭教育格局,已成为青浦区妇联工作人员新的工作内容。

  今年5月至9月,青浦区妇联和上海科学育儿基地联合开展了调研。她们从全区10个街镇随机抽取800户家有小学生的来沪人员家庭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再面向青浦区毓华学校120户家有小学生的来沪人员家庭,开展了系统的干预研究。

  青浦区妇联选取了区毓华学校小学二、三、四年级的120名左右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访谈,4期专家讲座,2次亲子互动等方式对家长进行了干预性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又进行了干预的效果评估。从反馈问卷来看,家长好评率平均为97.4%。通过干预性的培训和指导,家长觉得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知识得到扩充,教育方法得到提升。孩子普遍反映家长在参加干预活动后有所改变,觉得家长的教育方式更恰当,对兴趣爱好更支持,亲子关系更紧密。

  在干预研究中,青浦区妇联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受家长欢迎的课程和活动,在讲课和互动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组建受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针对来沪人员工作时间不确定,信息沟通不畅通,可以在来沪人员聚集居住区周边招募大学生、退休教师等志愿者,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由这些志愿者上门为来沪子女辅导功课,为家长提供“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整体化培训、个性化指导、互助化活动,使家庭教育成效从短期向长期不断延伸。

  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正让沪上各阶层女性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一个全方位服务妇女的上海模式,正在逐步成型。

  周燕说,她越来越喜欢上海,“因为,这里已经让阿拉有了‘家’的感觉。”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