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泛舟什刹海,吟咏纳兰的诗句。
10:30。游恭亲王府。
13:00。看宋庆龄故居。
14:00。去景山看牡丹花展,兼怀想崇祯皇帝最后时光的出逃路线。
16:00。在三联看《藏地牛皮书》。
这不是一张旅行社时间表,是我周末一天的安排。我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这些计划,归功于当初一个决定——在王府井租房。
毕业三年多了,一直在北京漂着,2500元的月薪,起先,像所有的新鲜人一样,我只敢住在四五环交界的地方(如上地、酒仙桥等地),只敢承受800元的房租,指望通过一点点存钱,让牡丹卡的数字大起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五位数依然遥远,与此同时,“生活在京城”的浪漫感觉,与你绝缘。是,每天在回家路上耗费两个多小时,晚饭时间再减去一个多小时,剩下的时光只有郊区冷清的月光照耀单薄的窗纱。
这个城市的深宵,荒凉无比。
有一天,忽然一个闪念,既然“衣食住行”全部提升暂不可能,何不专攻一项?为什么不尝试专挑“住处”进行改良?我飞快地找到一个一居室,位于王府井,房东说出“一个月一千五”时,我略微犹豫,但他后面那句话更让我心飞翔,“住在咱北京的心脏,咱祖国的心脏,起早点儿遛弯去看升国旗。”
每月剩下的现金流只有一千元了。在哪个城市都不算多,何况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既然可控成本有限,那“好钢用在刀刃上”,先来成全我的“最爱”。
一百元,每月去家门口的人艺看话剧一场,溜达过去只花五分钟。话剧舞台是个魔法室,精彩的对白、紧张的气氛、艺术的张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很多学中文的同学,每天都行色匆匆地从西头跑到东头,在一个又一个新闻发布会之间赶场,或者从一个商务中心辗转到另一个商务中心……以至于忘记了当初选择北京的深层原因,论洋派它比不过上海,论活力比不过深圳,只有醇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北京醉人的芳香。
一百元,买我喜欢的CD。以前只钟爱文学这一种形式,对其他置若罔闻,直到有一天去中山音乐堂听过一场小提琴音乐会(朋友的赠票),这才开了窍。于是我去王府井书店买一张巴赫的协奏曲,再买一本世界小提琴家传记,恬淡地品味。
一百元,去三联书店(美术馆东街)读书。向北步行几分钟即到,每周都去一次,什么也不买,只是从容地在那儿翻阅,一目十行,却又书香满怀。住在郊区时是不敢想像的,倒几趟车过来便觉得大汗淋漓,哪里有行云流水。
四百元,吃饭,女孩子吃饭多半简单,营养即可;蔬菜、水果比全城哪个地方都贵,但因为住在二环以内,单位又在二环,蹬车半小时即到,交通费基本降低为零,两者正好相抵(那些住得偏远的同事此项开支,每月至少一百五,如果买了车花费更大)。
三百元,水电、燃气、电话费……零花。
此外,王府井光怪陆离的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儿,都是我的写作素材,日子久了,稿费陆陆续续飞来,正好可以满足对衣衫小小的虚荣心。
每天,骑自行车经过古城墙,明清数百年来的气息在身边轻轻荡漾;市中心公园多多,景山、北海、中山、菖蒲河……四季鲜花都不错过;夜色朦胧,在楼下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跑步(这就替我省下了健身房开销);
情人节,看一对对新人在东单教堂门口照相(不费分文养心养眼);新年时,和许多认识不认识的年轻人守候在西单电报大楼的大钟下,一起倒数“五四三二一”……
超级大亨在王府井如过江之鲫,而我这个只拥有一千元的女子,努力让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与时尚、与文化轻轻合拍。
只不过,生活是肥皂剧,终究会无聊。那日,我抱着绒毛玩具轻轻问自己,自娱还是自愚?楼下汽笛疯狂鸣叫,一拨又一拨韩国游客带着景仰的神情,跳下豪华大巴,朝东方新天地冲刺。于是,站在小小的阳台上,带着小小的胜利者的姿态,把握可以把握的瞬间,抛却更深处的关于悲凉的思考,无声地笑。(文/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