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征集大学生就业金点子”刊出后,一位名叫崔力的市民打来电话:“我没有一份通常意义的职业,很多人认为我游手好闲,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工作。”昨日,30多岁的崔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他游走在“三百六十行”以外的“工作”。
工作内容:陪“老外”喝茶、逛街、看戏
在一般人看来,崔力的工作的确算不上“工作”——整天围着外国人转:外国人来了陪他们去武侯祠、游杜甫草堂,坐茶馆、看川剧、品川菜、吃火锅。这些就是崔力工作的基本内容。对自己的工作,崔力的冠名是“翻译”“文化向导”;他住所的辖区街道办事处把他的工作定性为“弹性就业”。当记者问及收入情况时,崔力拒绝透露具体的数额,只是笑着说:“干这个工作不会暴富,但应该承认还是相当不错的。”
求职经历:不经意的第一次“工作”
崔力也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经历过找工作、失败、再找工作的艰难过程。“几次失败以后,我想,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呢?为什么一定要和多数人一样只盯住机关、企业、公司不放呢?”
英语是崔力的兴趣和优势,因此也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在一次和外国朋友的聊天中,他得知一队来成都旅游的外国朋友想到九寨沟游玩,但苦于对成都不熟悉,找不到车。
热心的崔力满口答应帮忙,亲自带他们去了九寨沟。经过这第一次的“接触”,崔力有了信心,他有意识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加入了职业因素。他发现,外国人非常认同他这种工作方式和态度。
求职理念:有形的工作难找,无形的机会到处都是
崔力认为,不管别人承认与否,他现在实实在在有一份职业,一份真正由自己“找”的工作。说到大学生就业,崔力说,中国大多数与国外的就业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欧美国家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特别在意条件、薪水,而是把最初的工作当作一种工作经验的积累,有一定能力后,再换岗位或创业。崔力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但并非工作机会少,“每一种需求都是一个职业和岗位,关键要去发现、去寻找。”
这时,一个外国男子走进了茶园,独自要了一杯花茶。崔力说,这就是一个工作机会。在上前和这位法国朋友用英语交谈了几句后,崔力和记者告别,他又要开始“工作”了。(文/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