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安逸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老式建筑,刘达临教授亲手揭下墙上的红纱:中华性文化博物馆。4月19日,因迁离上海而备受关注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安家江苏古镇同里,并更名为“中华性文化博物馆”,费孝通先生亲笔题写了新馆名。
这已是性文化博物馆9年里的第3次迁移。尽管此前“大上海留不住性文化”的讨论引起了舆论的热切关注,但最终也未能改变博物馆迁离上海的命运。此次落户同里,刘达临
与当地签下了长达10年的合作契约,他不想让博物馆再面临颠沛流离的命运。
1995年,长期从事性科学研究的原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达临举债30万元,在上海青浦创办了中国首家性文化博物馆。但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远,参观者很少。
1999年,博物馆通过与一家企业合作,搬迁至南京路步行街附近。虽地处繁华闹市,但位于小巷内的博物馆仍未能引起游客关注。刘达临试图竖立指示牌,但因为涉及“性”字,未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博物馆经营惨淡,企业提前终止了合同。
2001年5月,博物馆被迫搬迁至租金相对较低的武定路,同样因不能做广告宣传,客源寥寥。入不敷出的博物馆开始面临关张的危机。期间,刘达临多次寻求赞助伙伴,上海豫园表达了合作意向,“就差签协议那一步了,却没有通过最后的审批”。
这时,江苏古镇同里向危机中的性文化博物馆伸出了橄榄枝。
尽管离开上海的最后一日刘达临曾经泪流满面,尽管搬离大都市而偏安古镇,让性文化的推广面临了新难题,但这第三次迁移,被刘达临认为是“战略转移”,看似退离,实为前进,是一种“以守为攻”的新策略。
38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园林式展区,同里当地提供了最优条件,让原本屈居于800平方米小空间的性文化博物馆得以“大展身手”。
这座被费孝通先生称为“五千年来第一展”的性文化博物馆里,设有远古文化和性崇拜、婚姻家庭和妇女压迫、宗教和外国两性文化等展区,展出物品包括古代性文化实物、雕塑、图画、书籍等2000余件。
刘达临说,解决了经济压力的后顾之忧,他可以有更多时间安心进行性科学的研究。
尽管是同里“有情”博物馆“有意”的“自主联姻”,但落户水乡也遭到了一些质疑。
据媒体报道,包括一些专家,对性文化博物馆的到来都持谨慎态度。有意见认为,在苏州“雅文化”和江南水乡的淳朴民风中,安排进“性文化”,整体风格不协调。此外,博物馆虽不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有专家认为,一些展品的“性教育”与“淫秽”界限很难鉴定,是否能够公开展出需要探讨。
对此,刘达临表示,事实上,博物馆公开办了这么多年,一直好评如潮。在博物馆门口,有一本厚厚的观众留言册。参观者认真热情的留言,也是刘达临多年来坚持性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之一。有观众留言说:博物馆破除了人们对性的神秘感,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性文化,值得纳入学校的性教育体系!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徐天民表示,一直以来,我们对性话题讳莫如深,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也长期缺席,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由此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把性随意贬低,或者过分抬高夸大,都背离了性的真实面目。其实,性是非常自然、正常的,应当从科学的角度,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让性还原,从这方面说,性文化博物馆起到了促进作用”。(文/林蔚周凯)
欢迎网友来此发表评论>>
返回新浪伊人风采频道首页 返回清体·健康频道首页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