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美容 > 正文

选对美白食物 身体各部位想白就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09:15  人民网

  导语: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在东方人的审美观念中,白,就是最高的标准和最终极的美丽目标。在这种观念下,全身的透白自然就成了极致的极致。当然,祖宗们不仅给出了要求,还给出了解答的办法。博大精深的中医有着一套针对全身不同部位,对症下药、以内养外的科学美白方案。一起看看吧!

不同部位美白方
不同部位美白方

  1.面部厚黑的食疗

  中医学认为面色发黑多为肾虚精血不足所致,可内服六味地黄丸等补肾药物。

  食疗办法:

  酸枣仁桂圆粥方,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肤变厚。

  人参山药粥方,适用于气衰引起的脸色黯黄;

  蜜源花粉可消除面部黑斑,使容貌嫩白,

  桃花食品最适用于肝气不舒,行血不畅所致的面容灰黯无华者。

颈部美白
颈部美白

  2。颈部糙黑的食疗

  中医学认为:心亏血少,前颈部苍黄暗淡:肝气郁结,后颈部皮肤黑青;脾虚血滞,颈部肌肤黑粗。

  食疗办法:

  核酸是首选的营养食品,日本科学家发现,女性每日服用核酸800 mg,1个月之后,颈部皮肤会变得白嫩诱人。富含核酸的食物有鱼、虾、酵母、肝、蘑菇、木耳、花粉等。

  米粥是美颈的传统膳食,红枣、粟米具益气养血、润肤丰肌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血弱所致者。

  3。腰腹部黑的食疗

  中医脏明学认为,脾亏肾虚时,五脏运化精气的功能失调,使流向腰椎与关节盘的气血减少,腰腹部便形成一道粗糙松弛的黑肤圈。

  食疗办法:

  传统膳食中的首乌粳米粥方,具有补气血、悦肤色、益肝肾之功效,适用于腰腹酸软、衰痕发黑者。

  常吃蚕蛾、幼蝉等昆虫也有佳效,因为这类美食中含有20多种游离氨基酸,是理想的肌肤健美物质。

  坚持吃谷物、蔬菜、水果,其中所含的钙、钾、钠、镁等多种矿物质是美肌肤最理想的食物。

  4。臂部紫黑的食疗

  臀部紫黑多见于久坐工作者,或见于患有肝病,坐骨神经症、内分泌疾病以及月经失调者。

  食疗办法:

  维生素E可促进代谢、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维持毛孔的正常通透性,改善臀部血液循环,平展硬皱,延缓皮肤衰老。故应补充维生素C、E。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乳类、蛋类、芝麻、蜂蜜等。

  同时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坐行交替,保持情绪稳定。

 身体美白
身体美白

  5。膝部糙黑的食疗

  维生素A摄入不足时膝部极易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角化和灰暗。

  食疗办法:

  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有胡萝卜、香蕉、牛奶等。

  常饮芦荟汁可以补充皮肤水分,恢复胶原蛋白功能,从而防止或延缓膝部皮肤的干皱、生斑,使之保持弹性和嫩白。

  6。眼部圈黑的食疗

  如果你经常工作到深夜二三点,早晨8点又要赶紧上班,那么,黑眼圈就会呈现出来。

  食疗办法:

  洗净马蹄与莲藕,切碎后放入榨汁机,再加两杯水搅拌。将水隔渣,然后敷跟10分钟。莲藕及马蹄富含粉质、铁质及蛋白质,有散血去瘀作用。临睡前敷效果最好,可以降低黑跟圈的机会。

  或用蜂花粉—茶匙+蜂皇浆—茶匙,混和后在黑眼圈位置薄薄地敷上一层。1小时后以清水洗去。蜂皇浆含氨基酸,有漂白作用,且有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

  7。乳部晕黑的食疗

  随着女性的成长成熟,由于雌性激素分泌、过度刺激乳头等关系的影响,都会渐渐变成黑褐色。

  食疗办法:

  可用肉苁蓉、杭菊、松子仁各10 g,鸭蛋2只,共煮:待蛋熟敲开一头再煮,弃渣食蛋。每日服1次。成年女性则宜用人参5 g,莲子20 g,冰糖10 g,炖1-2小时,隔日1次。

  也可用胡桃仁120 g,捣膏,补骨脂、杜仲各120 g,杵匀入前膏,如梧桐子大。服法:空腹温酒盐汤吞服50丸。能益血补髓,明目悦心,润肤红晕。

  8。妊娠纹黑的食疗

  妊娠纹医学上名为腺状萎缩症,是因为怀孕而导致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纤维松弛甚至断裂。且时间愈久,凹陷部位色泽愈深,呈现黄褐色或暗黑色。

  食疗办法:

  每日早晚应进行按摩并重视营养调配,补充维生素E,常食畜脾、牡蛎等以活化组织细胞,刺激真皮恢复生机,多食猪皮、鱼翅、矿胶、猪蹄、牛排等易被人体吸收的富含大分子胶原蛋白纤维的食物,对消除妊娠纹黑的效果极佳。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