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淑洪
临近年底,结婚请客的不少。近日,重庆一家公司为此专门作出了一条规定,员工结婚如果要收红包须先签协议,一旦离婚将双倍返还礼金给同事。员工中已婚的赞成,未婚者反对。经理解释:此举是为了让员工对婚姻慎重,同时减轻员工因婚嫁送礼带来的负担。
请帖怎么发?红包如何掏?这些人情往来往往考验着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不少公司对此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红包规矩”,你知道多少?
三百起步价,最好一百年不动摇
哈皮(文员)
我们广告公司里年轻人多,日久生情,就有几对“公司情侣”,眼下就有三对好事将成的。身为同事,难题来了:我们送的红包,应该是一份还是双份?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如果两位同事各自在公司外找了结婚对象,我们自然要各送一份红包,也就是说该送双份礼金;也有人说,既然喜酒只吃一顿,红包当然也要“合并同类项”。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所以,送一份还是送两份,关键就要看新人的态度了。
其实,公司里之前有过一对同事夫妻。虽然举行婚宴还早,我们已经忍不住开始探口风。男方很大度,手一挥,潇洒道:“当然是一份!”新郎都这么说了,大家乐得省下一份红包。不过,事情的发展很出乎意料:原本都铁板钉钉的天成佳偶,竟然禁不住买房装修一大堆繁琐事的折腾,为了在房产证上写几个人名字、装修谁出大头的尘世俗事,竟然拆伙了!这样一来,说句难听的,干脆帮大家连这一份红包也给省下了。
当然,大家都是好同事,我们还是衷心希望他们单飞之后,能尽快寻找到各自的真命天子——只要他们能幸福,我们宁愿各送上一份大红包,而且,越早越好。
如此从2减少到1、再减少为0的戏剧性变化纯属个案,绝大多数的红色炸弹还是“逃”不了的。送多送少,就看公司里的规矩了。我们公司的行情是普通员工起步价300元,如果携眷就增加到五六百元。所以,新人都很默契地不会邀请同事家属,而同事如果真的因为孩子年纪太小等原因需要带出场,就得准备好埋单了。部门领导身份有别,要体现出和薪水同等水平的身价,所以,起步价增加到500元。不过,大老板肯定是免单了(人家贵人事多,能来就很给面子了,你还好意思伸手要钱?不找你收出场费就蛮好了)。
看看网上的一些帖子,我们这个行情还真是落伍了,貌似大家都是从五六百开始起跳了。有人还说,600元属于不太熟悉的人,1200元是“一般办公室朋友,三分熟交情,包红包,不出席喜宴”,“可以一起吃饭逛街的朋友”送1600元,2000至2600元属于“可以交换一些心事的朋友,平日相交有些推心置腹的感觉”,3600元给“亲密的姐姐淘、兄弟情”,6000元以上才对得起“不容取代的手足情深”。如此对照来看,我们公司的300元应该属于“路人甲乙丙丁”了。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个规矩,虽然婚宴的价格越来越高,可谁也不想做冲头,水涨船高地提高起步价,反正大家都一样,所以,照样能心安理得地盛装出席,觥筹交错,大家心里煞煞清:“同事这几桌,能拉平成本就蛮好了,要想赚钱,就靠亲戚们就座的那几桌啦。300元起步价,最好100年不动摇,哈哈。”
百元礼金,坚持了10年
金桂(职员)
前两天,我在楼道里和邻居小张聊天,说起结婚红包,她长叹一声说:“去年十一长假,我8天里接了4个请帖,其中3个是同事结婚。一个是过去的老同事,两个是现在的新同事,新老同事同等待遇,每人400元礼金,1200元就出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工资啊,像从肋条上往下割肉。今年春节,又有一个同事结婚,还有办公室里的老大哥嫁女儿,这一折腾,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我现在是接请帖接得手抽筋,一听‘红色罚单’就心跳。”
呵呵,结婚请帖成“红色罚单”了?小张的话让我感到庆幸:我们公司的结婚红包还真没那么“宰人”。
2000年,我刚到公司上班时,正赶上办公室的小王结婚,几个同事每人出100元份子钱,在一家饭店撮了一顿,热热闹闹的挺气派。一年以后,他添丁进口,生了个儿子,同事每人50元,他不摆宴席,上班时给大家带来几包喜糖,把儿子的照片一显摆,吉祥话一说,落个上上下下都开心。
没过一年,主管小汤结婚的消息传来,头一个星期,我心里就打鼓,在原单位,一个主管结婚,我们办公室6个人,每人出300元,凑了1800元的吉利数,那时候,我才挣1000元工资,可把我心疼坏了。如今这家公司财大气粗,头儿的礼金,还不得打着滚地往上翻啊?私下里悄悄一问,还是每人100元。张罗的人说:“在咱们公司,谁结婚都是100元,小汤月薪将近7000元,也不指着大家凑礼金翻本,每人100元,上级、下属都捧场,有这点意思就可以了”。
光阴似箭,一晃十年,奢华之风愈演愈烈。但是,我们这100元礼金的“潜规则”至今未变。前两天,小吴和小梁前后脚结婚,还是老规矩。说实话,依目前的消费水平,100元的礼金连自己参加宴席的饭钱都不够,但即便这样,谁也不愿意礼金水涨船高。100元钱虽不多,但大家出得心平气和,对方接得心安理得。同事在一起,是茫茫人海中的缘分,讲的是和平共处,彼此之间在金钱上保持适当的距离,反而更容易相处。更何况,随礼是礼尚往来的事,无尽无休,只要一天不退休,一天就消停不了,如果年年水涨船高,吃亏的还是大伙,也包括收礼者个人。
虽说在目前的消费形势下,百元礼金有点“鹤立鸡群”,但它体现了大家的共同心愿。我们相约,一直要让这种好风气长期坚持下去。
我在澳门送过红包
喻志德(高校教师)
请您喝结婚喜酒,必定要送红包,上海人称为要送“人情”。红包的厚薄按照交情、身份、礼尚往来而定,红包里的数字也越来越水涨船高。
我前些年在澳门的大学里工作多年,常有幸参加同事的婚宴庆典,自然也送“人情”。学校的同事要办喜事了,“人情”怎么送?红包行情如何?这些我完全不必担心。当事人事先都托付学校的“教联会”(即似内地的工会性质的组织)打理此事。
“教联会”先给当事人一张打印的全体教职员名单(在校长办公室领一张即可),然后由准新郎或准新娘在名单上打钩。不被打钩者,则不请喝喜酒,由教联会委员按组室每人收取澳门币30元礼金。如当事人是新郎,那由教联会代派每人一份用红色马甲袋装一甜一咸两只“煎堆”(这种点心类似上海的大麻球);如当事人是新娘,则每人派一张澳门著名饼家的礼券(约价40元)。被打钩者,则由教联会代发请柬,到时参加婚宴,同时收取礼金澳门币250元(仅占月收入的几十分之一)。如与当事人关系不一般,那可告知“人情”由自己亲自送。笔者好奇,暗暗询问同事,这种亲自送的行情如何?同事告诉,为与众不同有所区别以示友情,一般是300元,澳门各个学校的礼金行情基本都是如此。
我在澳门参加很多次同事的婚庆,都是如此操办。有次一位毕业的学生结婚,这个学生曾获过“国际武术大赛”金牌,是澳门的功勋运动员,来请母校的老师参加。当时名单由校长打钩定夺,亦由教联会照此办理,大家欣然参加贺喜。
我觉得,这种做派,一来不乏人情味,二则大家也不伤“脾胃”。这对我们内地的“红包规矩”是否有所启迪呢?
口碑比红包重要
朱辉(文案)
前几年一直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小公司有“小”的好处,比如同事不太多,勾心斗角时少了许多“角”,少操许多心。另外每年才几个人结婚,不像那些在大企业上班的,几乎每星期都要赴喜宴、送红包。
公司虽小,不过同事们大多是学文科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所以偶尔有一两个离婚后再婚的,也不敢“大鸣大放”向大家发婚宴请柬,多半会低调处理。
当然,小公司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人员流动过快。或许你刚刚参加了一场婚宴,不久,那个向你发帖子的主人就跳槽了。原本计划“以牙还牙”,早晚会让他将你送的红包加上“利息”还给你,突然间这种设想落了空,难免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大力辞职了?上个月才喝了他的喜酒,突然就去了广州,以后我结婚还不知道怎么通知他。”那次,一向厚道的大力让大家颇感不快。不过他很快为自己平反了,请我们吃了一顿告别宴,破费不少。
“原本我不打算给大家发结婚请柬,不过早几个月就说了结婚日子,如果不请同事,老板说不定会怀疑我要跳槽了。熬一个多月就可以拿到年终奖,我可不想出岔子……”大力坦诚地对我们说。原来他照常请我们“送礼”,是为了给老板放烟幕弹,以便顺利拿到年终奖。
后来,我遇到了和大力差不多的情况。去年11月18日结婚,那时我已经决定辞职了。是向同事发请帖,再熬上一个多月,还是马上走人?前者不仅在经济上收获大得多,而且可以享受十天带薪婚假。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先辞职,再去蜜月旅行,而且不向同事发请帖。接到辞职信后,老板很是惊讶,最后破例提前发给了我全额年终奖。
与红包(无论结婚礼金、还是年终奖)相比,做人的口碑无疑重要得多。如果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无疑应该舍弃前者。
红包又退回来了!
刘其舜(企业报主编)
我在职的企业集团,董事长来自福建的小山沟,把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除了西藏、青海、港澳台外,各地都有集团的分公司和办事处。于是,好多家乡的小伙姑娘都投奔到这个企业集团。他们长大了,自然把婚嫁提到了议事日程。
小李和小袁去年春节结婚的,回家乡办的喜宴。节前承蒙小两口看得起,给我送来了喜帖。喜帖上写明婚宴地点是在福建家乡的饭店,自然我是没法参加了。但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既然收了请帖,礼还是要送的。按集团约定俗成的规矩,我送了一只红包。
我知道,还有好多上海同事也不会去赴宴的,但他们也随礼了。
节后,新婚夫妇回上海上班。不料小李遇见我时,悄悄拿出我送他俩的红包,硬要还给我,并说:“我们条件有限,不可能在上海再办一次婚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
我不知所措地说:“哪有送出去的红包再拿回来的道理?你是看不起我吗?”小李急忙分辩,说这是他们家乡的规矩:喜帖一定要送的,不管人家是否有空来——总不能知道人家不来赴宴就不送喜帖;但如客人不能来,这红包一定要退的!
我坚持不收,说:“我要问问清楚,要是你们家乡确实有这风俗,再收不迟!”一打听,他们家乡还真有这样的事,好多未去赴宴的上海同事,红包也被退回来了。于是我也无奈地收了。后来,我把这红包买了件衣服送给新娘。这下,新娘没法退了。
至于我们集团,也有这样不成规矩的规矩:只要有新人结婚,总会送上一只红包,并让有关部门负责人代替集团向他们祝贺新婚。如果部门负责人也确实不能参加婚宴,那这个红包倒是不用退了。
送出去的红包被退回来,这真是件稀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