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张爱玲:生前孤寂的女人(组图)(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3:56 《淑媛》杂志
片场如战场 (为解除自己和赖雅的生存危机,张爱玲重返香港,开始了与电懋长达十年的合作。这十年间,张爱玲不可避免地卷入以票房论英雄的市场规则中。)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1940年代触电后的颠峰,但也是尾声,随着内战的结束,全国的解放,张爱玲更是成为不合时宜的人。1955年秋天,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 初到美国,张爱玲的生活是拮据的,于是,她写信给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请求获得支持。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建于1907年,内有公寓、图书馆、工作室等设施,目的是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安静的创作环境。 其时,张爱玲小说的英文版已在美国发行,且得到一定的好评,于是她很快被允许进入这个文艺营,分到了宿舍和工作室。在这里,36岁的张爱玲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65岁的剧作家赖雅。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这第二段婚姻,并非出于爱情,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彼时的孤寂穷困,以及赖雅在美国主流文艺圈的根基,在这场“零售”的婚姻的天平上压上决定性的砝码。但是不管实情如何,显而易见的是,与赖雅的结合,给张爱玲带来了几乎致命的经济危机。 赖雅是个过气的剧作家,身无长物,在两人结婚仅两个月后,赖雅不幸中风。此时,张爱玲在美国的创作毫无起色,为了筹措赖雅的医药费,张爱玲不得不重返香港。 上世纪50年代,是香港电影产业走向颠峰的发端期。1956年,陆运涛掌舵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立,次年,邵逸夫掌舵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简称“邵氏”)改组成立,由此出现了两大电影巨头邵氏与电懋的争霸局面。为了在竞争中占得上峰,延揽人才成为二者的当务之急。 1956年,经好友宋淇的介绍,张爱玲开始了与电懋长达十年的合作。电懋的环境对于张爱玲来说,应该算是如鱼得水的。电懋的工作人员多来自上海中产家庭,作品也大多表现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爱情,其格调在现代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小资”,而这恰恰是张爱玲的擅长,她期间创作的《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六月新娘》、《桃花运》等诸多剧本基本基于这类题材。 然而,电懋又给了张爱铃诸多限制。电懋倡导明星制,以打造明星为核心,张爱玲的剧本均为有的放矢地为某女星量身打造的产品。 例如《情场如战场》,该剧改编自美国麦克斯·舒尔曼舞台剧《温柔的陷井》,影片讲的是年轻美艳的叶纬芳是情场高手,在她看来但凡是男人,必定得爱她,但爱上她的男人,又必定要受她折磨抛弃,为了获得满足,她对姐姐叶纬苓也不惜横刀夺爱,而这一切又是为吸引表哥的注意。这是一部都市青春爱情闹剧,里面叶纬芳一角是专为立志从村姑路数转型的林黛打造。影片上映后,香港票房一片飘红,不仅林黛借此成功转型,也使张爱玲在电懋成功立足。 从情节设置来说,这些影片多是迎合市场之作,难以分辨张爱玲昔日的锋芒和冷刻,虽然从电影剧作角度来看,这些影片有卖点、有噱头,张爱玲结构都市剧的功力日趋成熟,且演员青春靓丽,活力四射,颇为讨喜,但也难脱小巧腾挪的格局。 尽管张爱玲编剧的《情场如战场》和《小儿女》分别获得金勋章奖和1963年的金马奖优秀剧情片奖,但是电懋并不是张爱玲的安乐窝。市场的运作让张爱玲不可避免地卷入票房论英雄的规则中来,甚至其剧本一度在一线和二线之间徘徊往复。 而对于张爱玲来说,电懋十年的剧本创作,仅仅是她维持自己与赖雅在美国清贫生活的谋生手段。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