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曾拍摄王珞丹,她显得很不自在,今天她已无视众人围看,沉浸在自己的造型中。第一次拍摄杂志将额前的头发梳起,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她在片场开心了很久。在出演了众多“青春”角色之后,她自言已经有了丁点的成熟,不过,她又肯定的告诉我们,成熟是青春的一种。的确,王珞丹就好像一本杂志,成熟是其间的广告页,广告再多只能愈发显得成熟,而她自己,始终是一个青春的胚子。
我太多元化了,我有叛逆,有张狂,有阳光,也有内心里特别黑暗的一面。我拒绝被现实磨成一块鹅卵石,但我知道,拒绝是徒劳。
“以前我拿个性当饭吃,我一定要别人知道我的个性,现在我依然会这样,但外表不会那么有棱角”
在角色里体会高潮起伏的人生是相对安全的——舞台上的那个人,可以用最极致的方式,透过别人的故事,释放或者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无疑,王珞丹便是如此。
佳能5D相机,苹果电脑,各大品牌的衣服整齐地挂在衣架上,工作人员各自忙碌着,与镜头对视,被镜头记录,相机留下的“咔咔”声,最终,表情定格在某一个瞬间……影棚里的这一切都是王珞丹熟悉的,从“米莱”之后,她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重复。
关于王珞丹的成长和星途,在近两年的各种宣传途径中一再地被提起。那个叫做赤峰的小城市,也因为王珞丹被更多人记住。人们手握着放大镜,试图窥探到她与角色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人们或追捧或打压地对待着这个25岁日趋成熟的女子,将个人色彩和主观意识施加到她的身上。果真应验了那句话,做一天艺人,就意味着做一辈子艺人。
有人把这话当真理,可真理也绝非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艺人这个称谓不构成改变我生活的条件,我始终留有我的小原则。这个原则首先就是良心,这一点不用多说,每个有良心的人都能理解。但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每一件事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比如人们经常会为了什么好处才去付出什么。这有错吗?肯定没错,只不过,这不是我处理事情的方式。”她在博客里自说自话,说的全是王珞丹自己的话,也只说给自己听,她不期待被人理解或者认可,“但还是有人说我在借助博客上位。好吧,说就说了,我只能自己教育自己,让自己有清楚的判断力。”这样成熟与理智的解释摆明不是米莱或钱小样。教育自己,该不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唯有认清自己才是教育自己的前提。
在大多数人眼里,王珞丹的阳光可以洒满她到过的每个地方,就像拍摄过程中,拍每组照片时,她都坚持展露她的招牌笑脸,并解释说:“我知道你们最后不会选笑的片子,不过还是要让你们写稿子、选片子的时候看到开心的笑容。”这样的说法让现场所有人笑起来,是啊,笑的无比灿烂的样子才是王珞丹。
但外表很多时候是可以欺骗人的,毫无顾忌的笑对一切只是她的一面。“你们都以为我是一个当机立断、处变不惊的人,其实我的优柔寡断、左右为难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但我改变不了,好在我认清了这一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等着别人来选择我,而不是我去选择对方。”对童话世界的憧憬鲜活地存在于王珞丹的心里,对她来说生活是恬静的。但在角色面前,她却可以以极强的张力和爆发力去处理;她的思想是抽离的,唯有工作可以把她拉回到万众瞩目的焦点;角色在不断地转变,不允许有雷同的存在,每一部影片所取得的成绩都是被她自己认同的主流。不管他人的主流与非主流如何定义,此刻的她,正在享受着自己的主流人生。
“我肯定是在一个上升的阶段,这个阶段特别容易让人浮躁得找不着北,比如假狂啊,严于律人宽于待己啊,把谁都不放眼里,有点儿唯我独尊的劲头。其实想当年我谁也不是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副张狂的样子,可那时候,没人在意我也就没有人指责我。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的每一点性格都成为了一个筹码……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温不火,有自己的小个性小坚持。以前我是拿个性当饭吃,我一定要别人知道我的个性,现在我依然会这样,但外表不会那么有棱角,我教育自己,我的艺术需要个性化,但我做人需要大众化。”
话虽这样说,但骨子里的东西太难被摒弃。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她还是会站出来主持公道;面对不喜欢的人,她用一个“不稀罕理”便打发了;跟一个气场不合的在一起,她受不了虚伪的称赞。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赞美他人是一种产出大于投入的投资,给人赞美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付出,却能得到超值的回报。“这种理论我拒绝,因为虚伪的让自己说出不想说的话,我会恶心的想吐,恐怕我这辈子也变不成那样的人。”
“我的理想就算实现了我也不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的,就跟梦似的,说出来就破了”
在外人眼里,王珞丹今天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她彼时的预期。她素面朝天地走在大街上,太阳光十足的时候,她举起一把伞,包里装着的大牌眼镜不过是摆摆样子,戴在脸上的几率是微乎其微;在化妆间里换衣服,看到一个“大牌”的价签,她便连呼“太贵”;她说25岁白领们喜欢的差不多也是她喜欢的,所以在那些属于青春群体的青春地带见到她,便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我自己去逛西单,去动物园买衣服,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当然,被人叫‘米莱’、‘钱小样’的频率与日俱增。好多演员厌倦被人认出来,觉得被人喊了一声就失去了自由,可我挺怪的,人家叫我,我都答应,要签名还是合影都没问题。对我来说,这就是个举手之劳的事儿,我挺高兴。”
米莱与王珞丹;钱小样与王珞丹。
她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其实角色不过就是角色,米莱和小样都带有王珞丹的痕迹,她不过是把自己积蓄了很久的能量倾注其中,她说她害怕在真实的生活里变得麻木,所以戏中的角色变成了她丰满自己的一个途径。通过每一个角色用心地成长,借助不同的界面释放自己,或许这就是王珞丹理想的生活。
安妮宝贝曾经说过,25岁以后的女子遭遇爱情的机会将渐渐减少,但是遭遇传奇的机会却渐渐增加。因为她们开始再次坚持自己的梦想。
在《青春》这部戏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些人的理想在心里,有些人的理想是要说出来的。回到生活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王珞丹以绝对虔诚的态度面对着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算实现了我也不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的,就跟梦似的,说出来就破了。就像有人问我想和哪个导演合作,我不敢说,因为顺其自然比急功近利要好得多。”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若干年,我们得到的答案一定不是如此。时间真的是把双刃剑,在改变与未变之间,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成熟。Coco Chanel说,优雅就是拒绝。王珞丹一直在拒绝,她的拒绝是对自己的一种坚守,这与她的成熟并不相悖,她拒绝成人世界里繁复的层层关系,拒绝青春,因为自己的心态一点点地在变化。她说这段时间她过得有点儿拧巴,一方面她想让人们认可她的成熟,而更多的,她害怕变成一个大人。
“大人和小孩儿的区别就是,大人累得慌。他们需要处理太多人际关系的问题,高兴了要控制high的表达,失落了要让自己不掉一滴眼泪地尽快摆脱。他们长大了就忘记自己曾经是小孩子,离最初的那个自己越来越遥远,最可怜的是,他们自己却根本意识不到。我同样困惑,以我这样的心态,未来的路我该怎么走?为了《青春》这部戏,我重新剪了头发帘,从24岁回到了19岁,去饰演那个烫手的钱小样。到目前,我的邮箱里塞满了类似的青春剧剧本,人物各个都是米莱和小样的复刻版本。可这是我拒绝的,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掀起头发帘的王珞丹,可以变成另一个模样,刚刚成熟并且正在一点点越发成熟的我,可以比米莱、小样更精彩!”这该是另一副模样的王珞丹向外界散出的一个信号。
对一些人来说,改变是沉潜多年才能爆发的一种力量。舞台上,每一个状况的发生都可能是出乎意料的;生活中,每一句对白都会是始料未及的。王珞丹没有脱离轨道,一直在即兴地奔跑,她只做自己的选择,没有别人的规矩,随时随地开心。
“前不久看到过这么一段话,说,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我们都想不到。于是现在才知道,房地产和股票,你以为可靠的都没有那么可靠。你以为你知道的你其实不一定真知道,你以为好的没那么好,看来会糟的没那么糟。这一切,学校都没教给过我们。”
王珞丹用她激情的方式带自己回到她最青春的状态里。青春真是一个奇迹,即便它短暂无常,即使它缺乏解释,但它依然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奇迹。
“我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一遍遍地说爱你,我把喜欢和爱分的非常清楚”
观众看到了钱小样,就仿佛看见了王珞丹,她总是泰然自如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根本不在意摄影机和摇臂在她面前,人们相信生活中的王珞丹会像小样一样努力、会像米莱一样执着,因为她流露出的表情总是未经雕琢的。
其实王珞丹一直都在坚守,坚守自己的青春和小原则。没有经历过“坚持”的人永远不能理解“坚持”有多难,“我不知道坚持的原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也不知道我的坚持在逝去了青春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难以预见的,但我就是放不下坚持。我有一只狗,狗的生命是有期限的,也许它能够在我身边停留15年,就算我不愿计算它剩下的日子,但那个期限也是固定的。可我们的‘坚持’不一样,一天一天,时间迅疾,坚持到底,结果却仍是未知。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结果并不存在于一个绝对的时间,它不过就是连续且积累的变化而已。”
这就是王珞丹喜欢的深刻又本质干净的东西,除了演戏之外,她开始思考生命的命题,她说,当这样的思考产生,生活的问题就不会再来烦恼你。佛法里告诉我们,不要远离所有享受的事物,而是以“有,很好;没有,也很好”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她执着地保卫着自己的青春,在“有”的当下,她尽情享受,“没有”了,也不痛苦执着。
“最怕别人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自己,因为,一个词根本代表不了我。我太多元化了,我有叛逆,有张狂,有阳光,也有内心里特别黑暗的一面。我拒绝被现实磨成一块鹅卵石,但我知道,拒绝是徒劳,所以我特别喜欢‘青楚’说给小样的那句话,‘即便我被磨成了鹅卵石,我也是那块最尖的’。我相信喜欢我的人和不喜欢我的人,都是因为我的个性,真希望这一点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王珞丹,1984年出生,内蒙赤峰人,这是在身份证上显示的;身高、体重、三围,是写在艺人资料PPT上的信息。可这些都不是她的特点,王珞丹的独特在于,她始终依着直觉在做事。直觉让她跌倒过,但她仍然相信,那不是她的直觉不准,而是现实给了她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25岁这一年,王珞丹的爱情仍是一片空白。任凭人们如何猜测,在这个阶段,爱情不是她的主题。
“在爱情面前,我永远不会给人承诺,我更不会像电视演的那样一遍遍地说着爱你、永远爱你。我把喜欢和爱分的非常清楚。感情到这儿了,只是喜欢,但绝不能让我开口说爱。所以我的爱情观还没成型呢,更多的时候,我梦见的还都是童话里的爱情故事,王子爱上了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但这是童话,生活绝不会这么简单。”
王珞丹,渴望并享受着生命中的多种可能性,就好像穿着不同的衣服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恣意决定了她的真实。若干年后,当她嫁为人妻,或许她真可以颠覆恩师赵宝刚的那句话:“结了婚的人就丧失了青春。”
“顺其自然吧,说不准哪天我真遇到了一个特爱我的人,我就惊天地泣鬼神地直接领证了。但那时候,我极力坚持的,还是我这辈子都不想丢下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