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正文
新华网:不必太担心芙蓉姐姐网上惹火(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0:14 新华网


芙蓉姐姐网上惹火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 “中国人真是变了……曾经推崇的温良恭简让淡化了,现在流行的是要勇敢地展现自我,一定要勇敢!以前是害怕变化,现在是唯恐不能求新,关键是要创新!以前是保守地试探着新来的事物,现在是就怕拿来得不够快,赛点就是快!”——这是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所发出的感慨,而引出这些感慨的则是一位当下在
网络上大红大紫的“焦点女性”——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何许人也?文章对她的描述是:“2005年,她让无数人看了她的照片——那些挺胸撅臀,顾盼生姿的倩影。……以一种超乎寻常的自恋姿态来展现自己。”文章旁还配发了一张芙蓉姐姐的网络经典玉照,照片上的芙蓉姐姐表情严肃,摆出了一个充满力度的妩媚动作。一项新浪网所做的“你欣赏芙蓉姐姐吗?”的调查显示,选择“有个性,被她吸引的”占6.5%,而选择“搞笑吧!不要侮辱我”的高达78.8%。

  芙蓉姐姐仅是网络“焦点女性”中的一员,与之并驾齐驱的还有“红衣教主”等。她们在网络上的迅速窜红,得到了中国各种媒体的关注,近期翻开报纸,有关芙蓉姐姐的评论文章比比皆是,连台湾的电视媒体也报道了芙蓉姐姐当红的新闻,4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更是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来讨论芙蓉姐姐现象。

  《中国青年报》摘录了一些媒体的评论

  《新快报》的评论说,“她们都有着这样一个相同的‘生理特征’——30岁上下,女人,未婚。这是一个巧合吗?”。

  《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指出,从周星驰到“芙蓉姐姐”,我们隐约能看到一个脉络,那就是雅文化在年轻人,尤其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开始失去影响力,鄙俗文化渐渐成为现代人的圭臬。我们不应该把这样的倾向归咎于年轻人丧失了信仰,丧失了对美好和崇高事物的热爱,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时代在高雅文化的建设方面是不是缺失了什么。

  《北京晚报》的评论认为,从根源上说,“芙蓉姐姐”现象产生于不断变化的社会转型之中。一些反传统的方式、反叛的情绪往往能引起大众尤其是青年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芙蓉姐姐高度自信,甚至到自负的程度,从她的性格、行为方式来说都是对传统的女性审美的一种反叛,这种行为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华商报》的评论指出, “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新浪网的评论指出,芙蓉姐姐是中国当代“反智主义”的先驱。所谓反智主义,来源于社会普通大众对于精英控制话语权的反抗,大众不希望被精英垄断一切话语权,试图摆脱控制,建立一套自娱自乐的游戏规则。

  4日出版的上海《文汇报》将芙蓉姐姐现象称之为“愈演愈烈的集体狂欢”,并指出,当下网络文化和娱乐节目所追求的平民化取向,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回应了大众的欣赏需求。但我们要问,作为对传统的偶像识别方式的颠覆,她们的出现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合乎美吗?虽然可以理解,但可以赞同并加以鼓励吗?

  尽管媒体对网络“焦点女性”多持保留甚至是批评的态度,并对她们的走红感到忧心忡忡,但也有文章对她们表示理解和宽容。《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写道,“中国人肯定是多样的,不加修饰的全称判断最好不要轻易使用”,“人性、文化和社会不会发生突变……这一点可以让某些痛心者、大惑不解者放心。”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