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生于1959年,江苏人,毕业于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1989年他在英国期间,因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而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业内人士的争论。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从1998到1999年期间,他先后在北京、湖北、海南、深圳创立四家外商独资企业,并于2000年7月捆绑上市,一举从香港创业板,融资5.5亿港币,并由此在国内资本市场,开始翻云覆雨。2001年,顾雏军以自己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收购了广东科龙电器,随后又收购了美菱、亚星等上市公司,总资产超10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本人也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杨:大家好。近些年来向海外扩张的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发展潮流,这其间可以说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失利弊,众说纷纭。最近就又传出了“顾雏军收购欧洲两家汽车配件厂”的新闻。当然了,顾雏军引人注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一位发明制冷剂的科学家,到中国财富排行榜上的知识富翁之一,他的创富神话,以及围绕他的种种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而每当他有新的举动的时候,人们对他过往经历的好奇心,就再一次被激发了起来。
杨:顾先生,您是什么时候萌发了要做一个企业家的愿望?我知道你过去是干学理工科的啊。 顾:那个理想可能是当科学家这样子。我当企业家是赶鸭子上架,我有一个专利,而我同学说,你这个氟里昂的专利很值钱,我们帮你一块来搞,你下来以后了你当总经理,我们给你当副总经理,而我是下来当了总经理了,他们都到美国留学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干这个事情。而我下来了以后,83年末期下海容易,回去也回不去了。
杨:你有没有对自己做为一个企业家的素质产生过怀疑的时候?
顾:我下海的那一天,我承认是怀疑的,一直是怀疑的。从一个思考怎么改进自己技术的人,突然要改到怎么样攒钱,这样一种转变是不是完全没有痛苦?应该说是有痛苦的。我刚开始办公司的时候,是产业化的,就那个时候工资很低,你帐上有50000块钱,你就踏踏实实的睡觉了,那么在商场上,你觉得刻骨铭心的经历,如果从挫折上来说那一次了。我觉得我最刻骨铭心的是96年那一回。我89年开始我断断续续在英国,92年底到那个加拿大,93年到美国,94年就在美国呆着了。我在这段时间,我跟很多出国人一样,自以为我了解国外技术,仿佛是我已经是这个社会一员,96年这个事件之后,突然让我弄明白了,我仍然是中国人。
解说:1996年之前在欧洲小有发展的顾雏军来到美国。对于他来说,想在北美打开局面的捷径,就是收购一家美国华尔街的家电上市公司。顾雏军很快看上了一家美国公司,准备在华尔街融资收购,但可惜的是,由于对行情和当时美国宏观经济的背景缺乏认识,他的计划受到挫折,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在华尔街的众多财务公司中寻找贷款和投资,但华尔街对华人企业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信任使顾雏军的收购计划最终流产。这次失败,让顾雏军感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挫折。
顾:那我后来就知道,这不是我的故事错了,也不是我做这个事情不对,最大的不对我是中国人。
杨:您觉得还是有歧视。
顾:所以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因为)对中国大陆企业一个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解说:在美国的失败,使顾雏军下决心回国创业,1996年他在天津投资5000多万美元,创建了亚洲最大的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他的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的创业板上市,但这些充其量还只是奠定了他在国内事业的基础。真正使他在业内成名的,是因为收购了广东科龙家电有限公司,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是展现中国改革政策成果的标竿企业 由于近年来机制和体制上的弊端,自2000年来就陷入巨额亏损的危机中。
顾:我2001年收购科龙的时候,我当时跟香港很多投资银行谈过。香港的投资银行说,不要碰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没救了,亏欠那么多,销售额那么一点点。38亿的销售额嘛,亏欠8个亿,我第二去的时候,亏损15个亿,所以香港人认为我快疯了。
杨:那么当初是什么给你信心,让你力排众议,在别人都认为你疯了的情况下,非要去谈这个棘手的买卖。
顾:我当时去了科龙两点是很好的,我当时看到科龙以后,他这个销售额是真的,另外他这个体系也有很多好的地方。这个成本就控制了,控制以后的话,我当时注意科龙控制20%的成本没有问题,如果我们的冰箱做到28%,空调做的40%的成本降低,在这样的成本的降低下,我就有利润了。
杨:所以在你坚信它在,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时候,制度优势会让它翻过身来,是吧?
顾:就象我说的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啊,不需要智慧的,只需要决心。你只要下顶决心去降,这个没有什么降不了的,中国的控制成本很简单,就你下决心就能控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