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情感爱恋 > 正文

评论家止庵: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和王小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8日18:38   新浪读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27日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就此,新浪文化读书频道连线了著名学者止庵。止庵出版有《樗下随笔》、《如面谈》、《俯仰集》、《樗下读庄》、《六丑笔记》、《画廊故事》等著作,并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苦雨斋译丛》(十六种)、《废名文集》等。

  塞林格的身后事或重蹈《小团圆》

  塞林格除了其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外,就很少有作品问世。他之后的作品只有四部:《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

  止庵说:“提起塞林格,首先是他的写和不写。对于写,我们看到了,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只有四本书,其中有两部是中篇,一本是短篇集。对于不写,大家是有疑惑的。他是江郎才尽不写了,还是存稿不发?塞林格去世之后,这个疑问就会被解开。会不会类似张爱玲《小团圆》的作品出现?他最后的这几十年到底写没写?如果没有塞林格销毁遗作的事情发生,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止庵说:“如果塞林格从此一本接一本的出版新书,大发版税之财,那就不是塞林格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给我们一个意向,提出自己的意愿,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说‘救救孩子’一样,塞林格也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愿意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愿,而他随后的表现,正实践了这一点。”

  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和王小波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止庵说:“霍尔顿是一个相信世界上有价值观的人,面对价值观丧失的迷惘。霍尔顿是有价值观的,可以说他是一个过去的人一个好人,他的迷惘是因为世界价值观的沦丧,和对现实社会价值观的质疑。”止庵表示,这是美国二战后的情结,西方固有的价值观念被推翻,这与中国文革后时期类似。

  止庵说:“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正是因为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入中国,才有这两个人的出现。这部作品的人物带有双重性,一个是批判性,一方面还有留恋。而后来‘垮掉的一代’已经只有反对没有迷惘和留恋了。”(文/庄涤坤)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