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楂树之恋》书评:中国情圣诞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18:44  新浪女性

  华秋 70后诗人 小说家

  去年看到一个海外女华人作家六六的《双面胶》,一口气读完;今年又读到两个海外女华人,“静秋”和艾米,一个提供亲身经历,一个动用作家才能,写成《山楂树之恋》,也是一口气读完。

  《山楂树之恋》故事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悬念: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静秋,这个善良、戒备,又有些傻乎乎的女孩,从头到尾,爱老三,却不放心老三。她不断出现的疑心病,可以逼到人自杀。而老三,逼迫之下,是预备了要自杀的。直到三年后,他真的让静秋放心了,因为他得白血病死了。这时候我能想像,静秋心中的那个悔啊!

  一定是这后悔逼迫原作者(仍然称之为静秋吧)在1997年写成*,再是这后悔逼迫她在2006年(据说是老三死去三十周年)找到作家艾米一吐为快,请艾米写成了这部小说。

  恋爱中,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真诚超过对方,常见的用语是“我爱你要多一点”,因此生出疑心。为什么总有个多一点少一点的区别呢?因为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吧。但所谓自我,也由来自当时社会的各种经验构成。我们自以为在进行自我判断,其实也就不经意地使用着不同的社会经验而已。一个很坏的社会,必然都是一些有问题“自我”。当时分阶级讲成分,人一生下来相互间就无法对话,又非要捆绑在一个理想上挣扎。疑惑、嫉妒、斗争、使坏,等等,人际关系总的就是以“假设别人是恶的”为基础,做任何契约都以设防为重点。静秋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弱者,戒备和疑心也很自然,符合当时常识。

  然而爱情之所以值得向往,其本能就是要不断接近对方。爱情有火焰,要一点点烧掉两人间的不信任,直到完全、彻底地相互融合。那也够久了,等静秋可以*衣物,与老三上床依偎,预备享受激情时,已经三年后了,而老三也濒临死忘。

  还是后悔:“为什么当时不能勇敢一些?”

  左是后悔,右也是后悔,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后悔支配着静秋总忆起老三的好。老三长得好,老三心肠好,老三受了委屈不埋怨的好。甚至,三十年后,老三的身份,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这个令当时的静秋最放心不下的东西,也成为老三特有的贵族意味了。

  她柔情满怀,她歇斯底里,她悲痛欲绝,三十年不能释怀。这种因执着而生的写作,你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本身。

  一个早夭的情人,(但愿他安息),他被追忆长达三十年,在追忆中被虚构。最后,在中国文坛,终于出现了一个女性心中完美的“伟大情人”。难怪作家苏童惊呼:“老三太完美了,简直是中国情圣!”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新养道特约养生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