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经近4年的筹备、拍摄,新版《红楼梦》终于要在播出了。对于李少红和李小婉这对金牌搭档来说,这部剧是她们合作15年来,一起制作的第七部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她们所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一部作品,个中辛酸难以道尽。但不管怎样,在她们看来,她们的真诚对得起《红楼梦》。
在摄影棚里,摄影师对李少红和李小婉说:“现在拍你们的合影,你们站在一起要表现出一种关系……”表现关系?这个有趣!李少红乐了,刚才被摄影师“导演”了一把的憋屈一下子被抛到脑后,兴致勃勃地围着李小婉,开始表现各种“关系”:时而调皮地做射击状,时而把手搭在李小婉肩上做出一副“哥俩好”的派头,甚至搂着李小婉的腰,孩子般地把头靠在李小婉的肩上,而李小婉从始至终温婉地站在那里,柔和地笑着。
如果要形容两者的关系,我一直以为,这对已经合作15年的影视“铁搭档”早已超越了女人间友谊的范畴了,性别在她们这里应该是被淡化的,从一起创办荣信达影视艺术公司以来,她们一起遭遇的挫折、趟过的困难不计其数,闺蜜已经不足以形容她们的关系,她们应该是“哥们儿”、“革命战友”——相知甚深、甘苦与共,又有一份义气在里面。然而,当在影棚里看到李少红和李小婉合影的一幕时,我想,又错了,用“哥们儿”和“战友”来形容也说浅了。
李少红和李小婉是一对奇妙的组合:李小婉主外,做制片、谈项目、找资金,是拉钱的,而李少红主内,一门心思导戏、管生产,是花钱的;李少红的气质里有着男孩般的硬朗和激情,而李小婉的气质里则满是像水一样的柔和。这看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十几年走过来,两个人合作得却自然圆融。
跟旁人的想象正好相反,李小婉曾说,作为导演的李少红是个理性的人,而自己是个感性的人,自己是最能哭的,而李少红却极少掉眼泪,在最难的时候总是能自然地传达出一种坚强的鼓舞。但这也不是全部,两人就像一幅太极图,阴阳相依,对立又融合,互为支持。在她们看来,两人的搭档关系是不可被复制的,因为没有人能像她们一样宿缘深厚:两个人9岁时就结下友谊,同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氛围里长大,两人生日只相差一个月,两家人从父辈起就相交甚深……而她们之间的和谐不仅是因为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更因为其实她们是同一种人,有着同样的价值观和艺术理想。
屈指算来,《红楼梦》已经是李少红和李小婉联手拍摄的第七部作品了,这大概也是两人经历过的最难的一次拍摄了,造型争议、换角风波、资金缺口……对她们来说,这不再是单纯地拍一部电视剧,这是一场战斗,一场从筹备到后期,前后将近4年的持久战。都说两个女人一台戏,而这两个女人戏里戏外,却撑起无数感人至深的戏码。也许《红楼梦》之外,她们也要算做两位脂粉英雄。
李少红:这是个命题作文
提文:尽管《红楼梦》最初是命题作文,但对于李少红来说,要拍就拍出个传世之作。
对于接手重拍《红楼梦》这件事,李少红是纠结的。她坦承自己不是一个有“红楼”情结的人,她心里很清楚,拍摄《红楼梦》跟拍摄普通的电视剧完全不同,从时间上说,一部50集的剧集也许6个月就可以拍完,而一旦沾上《红楼梦》,可能就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更让她心里打鼓的是,当翻拍的对手是无比强悍的曹雪芹时,自己的那点武艺是否够用她心里实在没底。于是,她曾两度谢绝新版《红楼梦》的邀请,直到2007年胡玫宣布退出,相关领导第三次找到李少红,她才临危受命,披挂上阵。
虽然接手的《红楼梦》是个“命题作文”,然而《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像无边大海中翻卷起的漩涡、狂澜,无论是巨轮还是扁舟,每一艘靠近它的船只,都不可避免地被吸纳吞没。一旦接手,李少红的创作欲望迅速被点燃了。她按照自己所要达到的拍摄效果给担任制片的李小婉列出了一个清单,当李小婉按照这个清单算出预算额度时,立刻惊呆了——1.18亿!她足足用了好几天来面对和消化这个数字。但是,李少红决心已定,要么就不拍,要拍就拍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对于《红楼梦》,李少红推崇鲁迅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似梦如幻,真真假假,你可以认为它是一场现实,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大梦,全看个人的领悟。我不想把它拍成一本‘圣经’,而是要还原它的精神,让人觉得亦真亦假,介乎真假之间,这就是我们定下的美学取向。”
而在《红楼梦》纷繁复杂的众多主题中,李少红选择了青春成长和爱情的角度切入。“曹雪芹写书就是从才子佳人,从言情入手,很赏心悦目,又放射性地影射了幕后的其他方面,所以宝黛的爱情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在她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爱情也像是发生在青春年华里真真假假的游戏。
对此次《红楼梦》的重拍,上级下达的要求是:保留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全本《红楼梦》的主要线索,还原曹雪芹前80回和高鹗后40回的续写部分。于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对(《红楼梦》的)情节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
然而李少红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这部剧,公众的关注和期待超出她的想象,从选角、定妆开始,《红楼梦》的每个举动都无可争议地被搬上媒体的头条,而其中的非议声更是排山倒海而来。“人们想通过这版《红楼梦》普及文化,但这只是一部电视剧。”李少红有点无奈。用影像还原文字,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李少红花了大量时间搜集资料,请教各方专家。剧中,从一窗一纱,到人物行住坐卧的尊卑次序,随便拎出一个细节都能说出历史根据和讲究来。为了符合原著,剧组几乎是“一边查、一边拍、一边改的”,大家生怕走错一步,有些场景甚至因为一个道具的谬误而返工重拍了多遍。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片花视频中,人们看到,李少红特别把胭脂膏的制作过程剪辑了进去——镜头中,一群青春稚嫩的女孩子推着五彩剔透的琉璃小磨,用从磨槽中流淌出的鲜艳的花汁,调和蜂蜜,制出了当时贵族小姐们的纯天然化妆品——胭脂膏。其实,原著中,曹雪芹并没有具体描绘胭脂膏是如何制作的,李少红是根据书中的笔触,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加入了一些想象,特别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然而,对这个细节的展现,李少红并不只是为了铺陈和渲染书中贵族生活的奢靡。当观众们看到胭脂膏的样子和制作过程时,少年贾宝玉喜欢偷吃女孩嘴上的胭脂膏这一看上去颇有点“登徒子”之嫌的行为,立即就被理解了——原来胭脂膏无论从样子还是味道,都是像果酱一样美味诱人的,难怪这个男孩喜欢偷吃。李少红借用还原胭脂膏巧妙地提醒了人们:其实只是一个小男孩“为了好吃好玩”而搞出的调皮游戏而已。
尽管拍摄外的功课力求细致入微,但剧组的主创人员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生活在240年前的天才式的小说家、民俗学家、杂艺家曹雪芹,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这种对史实的考究有时候可以把人逼疯。
比如,为了展现大家族的气魄,剧组斥资不菲地修建了两个漂亮的大门,结果专家告诉剧组:在古代,家眷出入,轿子都是走小角门的。李少红急了,如果按照史实,这些造价昂贵的大门只能在元春省亲等情节里用上一两次,而拍一个小角门,根本看不出一个豪门大宅的气象。思量再三,她心一横,拍板决定轿子的出入走大门的偏门——这毕竟是拍影视剧,必须考虑视觉效果!
在平衡历史细节的真实和影像效果之间,李少红往返奔跑着,在坚持和妥协间思量、抉择着,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我们只是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还原,但有遗憾是肯定的。”李少红说,“作为电视剧,不可能做到没有疏漏,但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