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时间9月24日,在美国纽约拉斯克奖2011年度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这位既没有留学经历,又没有博士身份,更没有两院院士耀眼光环的中国老太太,容光焕发,笑容满面地站在领奖台上,浑身散发出知识的魅力。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尽管获奖后也饱受争议,但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和吃苦精神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屠呦呦最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她依旧是我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女人,是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
[我也说几句]
40年后大放光彩 81岁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9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也没想到,今天我会在这伟大的时刻接受国际科学界对我工作的高度评价。”
[详细]
[我也说几句]
“青蒿素之母”: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做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屠呦呦自述: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我们得以看到屠呦呦在献身科研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同学们眼中的“三无教授”
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很快在她的家乡浙江宁波传开,她曾经居住的老房子还在,“据说要申请作为屠呦呦的故居”。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了,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英国,现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很活泼,现在北京。”
[详细]
[我也说几句]
老同学:生活中的屠呦呦是个粗线条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详细]
[我也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