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十三钗》:电影拍得确实是震撼人心
    严歌苓(微博)1957年11月生于上海,父亲是著名作家萧马,后跟随父亲回安徽老家。12岁时,严歌苓如愿考取解放军成都军区歌舞团,后执笔写文艺作品,从此踏上写作文途。
    年少参军,成为战地记者,经过一次婚姻后旅美留学,与失眠作斗争,嫁给美国外交官……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严歌苓的创作顺风顺水,一些评论家和读者对她的形容是“多产、高质”。
    近日,新浪女性(微博)与严歌苓进行了一次对话,谈《十三钗》、谈创作、谈生活。在严歌苓眼中,现在是幸福刚刚好,自己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准则就是欲望不大,享受单纯的日子。
    新浪女性: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在热映,您曾说对于看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会产生类似“产后抑郁症”的恐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严歌苓:就期望值来说,我不敢看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你所说,我对“亲生”影视剧作品的抵触,来自于类似“产后抑郁症”的恐惧。不敢看,感觉会惨不忍睹。
    不过《金陵十三钗》确实是震撼人心的。我的小说只是截取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的一个剖面,而电影在给予了宏观展示的同时,又切入剖面,因此它的展示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新浪女性:谈谈您的新书《陆犯焉识》,这本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您的祖父,通过了解祖父,写他的故事,对您的影响或启示是什么?
    严歌苓:通过写祖父的故事,我更了解祖父和自己。我认真地读了祖父在经济学方面的论文,知道他当时那样忧国忧民,并企图为国家画一个蓝图。原来我并不是家族中第一个有“忧”的人,祖父曾“忧”过,我父亲那代人更是无可救药的忧国忧民的作家。 [详细] [我也说几句]

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
    新浪女性:对于作家来说,您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您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生经历,成长在书香门第,12岁参军,后来成为了战地记者,经过了一次婚姻,去美国读书,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等等这些,您觉得哪一段经历对您来说是最刻骨铭心的?
    严歌苓:每一段人生经历结合当时的情景,都会是刻骨铭心的。一个作家的经历和人生阅历都会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我喜欢思考,喜欢倾听别人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成我想让读者读到的“好的故事”。
    新浪女性:作为一个旅居海外的作家,写作的视角会和国内作家不同吗?
    严歌苓:虽然我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瓤子里还是中国人呀。过去我总是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已经过了那个阶段,我越来越觉得朴实的写作更难得。文字的华美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写什么都不如写对了重要。
    新浪女性:您觉得您是个强悍的女人吗?比方说您在美国求学时,学业负担很重,而您还要打工赚钱;晚上经常失眠,但白天还是精力充沛,作品高产。
    严歌苓:在创作时的我像一支燃烧的蜡烛。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思考,然后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就是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不多的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 [详细] [我也说几句]

任何时代都有拼命去爱的女人
    新浪女性:您说您是个不计较、欲望不强烈的人,有个与世无争的好心态确实挺让人羡慕的,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您也越来越看得开吗?
    严歌苓:如今在德国定居的我过着简单安静的生活。我每天早晨一杯浓咖啡,然后带着狗出门跑步,回来后开始写作,一直写到女儿下午放学回家。我很享受这样单纯的生活,没有什么杂念,欲望也不大。这一直是我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准则。
    新浪女性:您的作品《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是个爱情至上、拼命去爱的女人,您认为现在的女人还可以像田苏菲那样去“爱的太笨”吗?
    严歌苓:任何时代都有田苏菲一样拼命去爱的女人,而且都不在少数。就像我在《一个女人的史诗》封底文字中所写:只有执着的人,才会爱得笨。有这样的执着才能使人升入另一个境界,在那个境界里有她自己的一套苦乐观和荣辱观,世界在于她是主观的,所以反而是一种幸福。
    新浪女性:您觉得女人在爱情中是弱者吗?
    严歌苓: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是弱者呢?这么多年过去,我对爱情的理解是:爱情是双方价值观的十分吻合。我所追求的不是惊涛骇浪,是陪伴,是双方对婚姻、对家庭的经营和维护。
    新浪女性:您如何维护和丈夫的感情?
    严歌苓:不是说谁今天有了家庭,接下来就是怎么糟蹋它。对我的老公,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精心地待他。如果家里有一口牛奶,两杯咖啡,我就会把这一口牛奶毫不犹豫地给他用,我喝一杯清咖啡。先想到他——我一直这么经营着。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初恋高烧”和短暂的第一次婚姻
    1972年,15岁的严歌苓爱上了一个年轻军官,没想到这场“初恋高烧”差点烧死她。年轻军官不但是爱情“逃兵”,还出卖了她。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众人的唾骂与批判随之而来。严歌苓差点自杀,好在最终她承受住了背叛与人性的挤压,而她的创作才华此时悄然“发酵”。
    写作带给了严歌苓一段姻缘。1986年的一天,严歌苓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写作楼邂逅了李克威,他父亲是著名作家李准。门当户对与相同的写作背景使严歌苓和李克威很快相恋并结婚。
    1989年,因为工作原因,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而严歌苓去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不久,李克威提出离婚……
    旅居美国 异国男子带来生命中的阳光
    有一天半夜,严歌苓的一位女友从外地打长途电话给她做媒,女友介绍道:“他是美国外交官!中文讲得跟我一样好!”
    一个年轻的美国外交官,让严歌苓难按油然而生的好奇,决定去女友家“相亲”。那天下午6点半,一个年轻的大个子美国帅哥叩门而入,脖子上的细链吊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美国国务院/劳伦斯-沃克”…… [详细] [我也说几句]

恋爱遭遇FBI“搅局” 美外交官带来安稳
    在和劳伦斯恋爱一年后的一个下午,严歌苓到学校一进教室,一个男同学神秘地告诉严歌苓:“上课前有个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家伙来找系主任和几个同学谈话,调查你的情况!我估计他是反间谍部门的……”
    严歌苓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当得知是劳伦斯“提供”她的资料给FBI时,她赶快给劳伦斯打电话。原来,在不久前的一次外交官安全测试中,他在表格上填了她的名字和她的背景材料,并对他俩关系的阐述中写上了“趋向婚姻”。
    晚上,严歌苓在电话里告诉劳伦斯,自己接受了做测谎试验,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气恼和委屈。劳伦斯第二天飞抵芝加哥,他拉过严歌苓的手,深情地对她说:“没有玫瑰,我以我的心为信物,向你求婚,我要实现我的诺言,给自己最爱的人撑起一生的幸福!”
    再创文学新高峰 华裔第一女编剧成就幸福生活
    婚后的严歌苓没有后顾之忧,渐入写作佳境,成为年年都出版作品的高产作家,还成为中国大陆及台湾文学界的“获奖专业户”。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矿藏”,甚至她和劳伦斯被FBI“搅局”的爱情故事也写成了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女儿严歌苓相伴父亲萧马至最后
女儿严歌苓相伴父亲萧马至最后

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生前著有长篇小说《破壁记》《纸铐》等,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钢锉将军》,曾影响一时。晚年,他的小说《铁梨花》被搬上荧屏,深受好评。
    萧马于10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周岁。严歌苓从国外赶回北京,陪伴老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两人父女情深,严歌苓长住德国,但她每年都要回国多次,就是为了看望父亲。严歌苓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她在文学上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受她父亲影响非常大。 [详细]

严歌苓:父亲总能给出最一针见血的评价
严歌苓:父亲总能给出最一针见血的评价

《铁梨花》是萧马30多年前的作品,当时萧马希望为当演员的妻子写一个符合年龄和外形的角色。后来机缘巧合,严歌苓操刀改编了父亲的作品,从4万字的剧本变成了16万字的长篇小说。
    严歌苓坦言,尽管父亲从来没教过自己该如何写作,但作为第一个读者,每当看完严歌苓的作品,父亲总能给出最一针见血的评价,直指严歌苓最心虚的地方。
    当被问到自己是不是父亲心目中最好的中国作家时,严歌苓爽朗一笑,“肯定也是最好的之一吧!” [详细]

不支持flash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严歌苓在国内研究三个美国记者在中国战争年代帮助延安红军的资料过程中,她注意到“3S”之一的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书中曾提到《魏特琳日记》。
    去美国之后,她每年都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在旧金山、芝加哥很多人捐钱印《魏特琳日记》这本书,于是那段关于妓女站出来换下女学生被日军带走的文字就这样呈现在她面前。
    在美国参加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集会上,严歌苓接触到对她创作《金陵十三钗》很重要的一个人: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96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张纯如,曾担任过《芝加哥论坛报》记者,1997年她曾亲自到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严歌苓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纪实的书,对我的作品的启发是,对于那场浩劫,日本人从他们的武士精神到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演进,对这个民族,我有了深刻、宏观上的认识,对我写《金陵十三钗》应该说有很大的帮助。” [详细] [我也说几句]

  • 第68期 苏芒:穿高跟鞋狂奔的大胸怀女人
  • 说起《时尚芭莎》,就不得不提苏芒,她和这本杂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芒用短短几年时间,将她所在的媒体发展为当下中国最红的顶尖时尚杂志。她所开创的“芭莎明星慈善夜”也逐渐成为主导精英人群做慈善的一种方式。>>详细
  • 第67期 许鞍华:我从来不觉得有男性霸权
  •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桃姐》接连斩获最佳男女演员与最佳导演三项大奖。64岁的许鞍华接过奖杯,从影三十余年的她,一向是各大影展常客,三获金像,两斩金马,经她手还调教过刘德华、萧芳芳、斯琴高娃等多位影帝影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