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虽然已经赶上了改革开放,但是家里还遗留了很多以前的小人书,忍不住拿来看,不知不觉就受了一番阶级斗争的启蒙教育。现在想起那些故事,觉得很有趣,地主老财虽然坏,但是坏得很浅薄很表面很赤裸裸,像半夜三更学鸡叫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唯恐日后被批斗的时候贫下中农们找不到他的罪状而主动献身一般。比较起来,现在老板们的手段就高明许多啦。
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老板与某员工关系极其不好,简直就是水火不容。老板一心想铲除他,员工也见了老板就要喝静心口服液,但是两个人针尖对麦芒,耗上了。老板不愿意炒掉他,因为不想让该员工离开公司还能拿走一笔赔偿金,员工自然也不愿意自动辞职,能让老板遂了心愿,还要交笔违约金给老板。两个人于是日日争斗,鸡犬不宁,僵局始终无法打破。最后还是无良老板棋高一招,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
老板要求该员工每日向他的一个下属汇报工作,员工这下终于崩溃了。世界上哪有上司向自己手下汇报工作的道理?但是老板此令一出,诏告全公司,所有人窃窃私语都在耻笑员工。他实在是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再耗下去也是自取其辱,于是心甘情愿补了一笔钱给老板,走人了事。老板不费分文,大获全胜。
员工坚持了这么久,为什么最后依然败北?说起来全因了两个字,“面子”。赵姨娘心里很疼她那个女儿,而且女儿未出阁竟然当了贾府的家,说起来多有面子啊。可是她为什么还要找上门去吵闹,让女儿烦心呢?也是因为女儿的所作所为伤了她的面子,她就咽不下这口气了。
赵姨娘的兄弟没了,要贾府赏银,李纨便说,袭人的妈刚死了,赏了四十两,也一样赏四十两吧。探春偏不答应,还翻出旧账本来对,非只给二十两。赵姨娘是半个主子,袭人是个还没过明路的丫头,就算过了明路,到底还比赵姨娘低了一辈,何况没生孩子。两下相比,赵姨娘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她扯上了探春是她女儿,死了的是她舅舅,她没面子就是探春没面子。谁成想探春做了老板,已经被投资方洗了脑,于是哭得比她还冤:“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
赵姨娘闹得其实不是完全无理,平儿也说了,常例是给二十两,但是也是有旧例的,遵哪个例,其实只是看哪样对小老板探春自己有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伤下属的面子,看来是老板们常用的一招。不过,我们一定要记住“面子不是成本”,跟无良老板死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