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梆
中国最大的收藏超市,北京的潘家园,我是早秋的时分去逛的。在纵横四面的条形摊档,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兼寻宝者之中,我被一块“琥珀”吸引,那种殿堂的、神秘而让人震撼的金黄色,以及永远沉睡在里面的女蜜蜂,其中凝结的所有元素,可以说接近“完美”的。直到离开潘家园很远之后,我还在心里叹息,像好莱坞的3D技术一样,现代科技可以将
史前松树脂的化石仿制得如此逼真,而更CAMP(坎普)的是,人们接受机械制造的审美,比如接受一块琥珀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蜜蜂,是因为它比笨拙的双手更灵巧,在对自然或历史的过度逼真、唯美以及大批量地再现之中,登峰造极、美央美奂。而其工业成本,却是非常低廉的。
另一个问题是,在“恢复中”的传统工艺中,比如禹州市神后村的钧窖,大名鼎鼎的官窑,景德镇,或者是广东南方传统的佛山民窑……这里面的风情——地方特色,在今天,也将面临一场审美变革。这场变革来源于发展中城市与发达城市的趋同性。我们在越来越相似的城市里,吃东北菜、湖北菜、越南菜、泰国菜甚至法国北部的西餐,对今天的工艺资产者而言,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因为接着就可以在各地开分店。而为了适应“各地”的需要,生产具有“各地风格”的陶瓷。事实上,当潘家园的改建将最终以一种超级市场的格局出现的时候,也许收藏也将意味着“采购”。
在十六世纪之前,日本出现过一个“乐陶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崇尚一种叫“佗”的美学。用禅的意思解释大概是不规则、不事雕琢和故意缺少技术上的熟练技巧。虽然这种审美习性放在今天是很过时的,但仍旧值得人们思考。
日本陶艺家藤元毛井曾经说过:“正是优雅和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是只制作陶器的人相区别。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必须能够分辨音乐、绘画、文学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也许,这番话同样适用于当代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