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梆
好早以前,我看过一个17岁的法国男孩写的爱情小说,说一个16岁的男孩爱上了有夫之妇,不同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是,这个男孩非常懂得如何取悦异性,他在两性关系上的成熟和练达超人意料。不幸的是男孩和少妇有了一个私生子,私生子很顺利地归结到她的丈夫名下。男孩本来要面对一个真正凶险的成人世界的,但是他活到20岁的时候就死了。
确切的说是这位天才作家死了,雷蒙·拉迪盖,只留下了两部惊世孩俗的作品,一部叫做《德·奥尔热伯爵的舞会》,一部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叫《魔鬼附身》。
这个魔鬼是什么呢?它是怎样潜入青春的夜晚,怎样蛊惑一个人用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方式,面对爱情、社会禁忌、身体、欲望和性;又是怎样悄然潜逃,留下一个不可能像雷蒙·拉迪盖那样,在20岁就死掉的肉体,继续面对自身的成长和这个世界的变化呢?
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反映青春恋情的电影,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种灰暗的调子。
或者,那就是魔鬼的影子也未必。
活到20岁就死去
影片:《黄花》
地区:韩国
导演:李志尚
第一个镜头是:在俱乐部大厦底下,一个留短发、容貌俊俏的女孩,迎着初冬刺眼的阳光,仰着头,举着两只手臂朝空中挥舞。第二个镜头是:在俱乐部顶端的天台上,一位穿着宇宙飞行服的男孩,朝女孩说:“等一下,我这就跳下来。”第三个镜头是:女孩微笑地做出用双手接住的样子。第四个镜头是:男孩跳了下来。
——这种青春期的具有亡命气质的,轻巧兑现的承诺,虽然夸张,却是时下青春恋情片的特点之一。《黄花》里的两个19岁的少男少女,他们的誓言是相约20岁时一起死去。所以他们疯狂做爱、彻夜享乐,将聚涌如潮的荷尔蒙激情,迸发出来而不必考虑后果,最终双双死于20岁。村上春树的《寻羊历险记》也有个女孩,说活到25岁就自杀,后来真的自杀了。以前我特别迷恋这一类的情绪,觉得那一刻好美,天空的声音几乎听不见,灵魂和肉体充分放任给亦未可知的世界。
后来,夏天过去了。
回头想想,找好美什幺的来做理由,那幺希望自己活到20岁就死去,也许是因为惧怕责任和承担的缘故吧!青春靡涂时代的恋爱,要是说有什幺遗憾和内疚的话,更似如此。幸好这只是电影,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男孩女孩,也只能寄希望于人性本身充满畏惧的那部分长出救护的翅膀了。
四分之三的嫉妒
影片:《恋爱写真》
导演:堤幸彦
地区:日本
从事相同的职业的一对恋人,面对的挑战是同一座高峰的尖顶,可是尖顶只能容纳一个人的荣耀与地位。20出头的年纪,谁可以坦然面对对方的才华和机会,自己的平庸和窘迫呢?影片中的广末凉子依然是那么好看,黑亮的眼睛、半月眉,三月的笑脸。松田龙平却显得非常阴郁,像视觉系里面那种笑容惨淡的森冷男孩。作为双双都梦想成为摄影师的他们,静流(广末凉子饰)的照片是烟囱里流动的云,奔跑的孩童,诚人(松田龙平饰)的照片则是绳索、凝固呆板的静物。摄影杂志新人赏大奖,自然颁发给了静流。诚人一气之下将静流获奖的电报扔入了垃圾箱。静流为了学艺,去了纽约。两个人分开三年,诚人庸碌无为,在三流杂志拍低俗广告。有一天,喘不过气来的诚人突然接到来自纽约的信,静流要在一流的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
堤幸彦是新一代日本商业片导演,2002年曾执导过日本最卖座电影之一《Trick》,在《恋爱写真》中,他用一种迅疾的摇滚节奏和交错定格的摄影画面,时尚杂志眩目的平面技巧和电玩般的特效,呈现了东京和纽约两个大都会里新世代的生活图景,以及充满爱与嫉妒的内心景观。
剪断头颅,就可以剪断牵挂吗?
片名:《塑料树》
地区:韩国
导演:厄一善
大部分人以为韩国电影恋情片,总是像雪梨那样的,《来自火星的情书》、《爱的蹦极》、《同感》、《我的两个漂亮女友》什么的,纯情如白金,真爱被白雪公主的水晶棺保鲜起来,遇到来自1973年或者2073年的王子,吻一下就会复活。其实这是个错觉。韩国不乏另一种类型的恋情片,比如洪尚秀的《猪堕落的那一天》,南伎雄的《青春逃亡》、金基德的《坏男孩》等,用的是枯涩冰冷的纪实主义风格,表达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迷惘与困惑。
《塑料树》亦是一个看似温情,实则残酷的故事。每天骑着摩托车为速递公司送货的女孩,拥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但是她却神经质地走遍大街小巷,推开一家家理发店的门,要把长发剪掉。此刻,她面色苍白的男友正在家中局促不安地等着她。他们的家是海边的一栋简陋平房,一半是理发店,一半是他们的卧室。楼顶还有一只帐篷,住着一位使“他们两人一直平静的生活”发生突变的不速之客。女孩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跑到屋顶上。她曾经梦想在屋顶上种向日葵,但是此刻那上面只有沙滩游客每夜的喧哗、卡拉OK和重复不变的烟花……女孩跑下楼梯,歇斯底里地请求她的理发师男友为她剪掉头发。
影片的最后一幕非常骇人,镜头里看到的是男友平静的脸,听到的却是锋利的剪刀在鼓膜边的刹刹声,那种声音,像正在切割瓷碗的钢锯……最终,女孩的头颅滚到了理发椅底下。
引发这场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影片探讨了青春恋情里最极端的一种情绪——对肉体的极端占有和对精神世界的漠视。
性所抵达的虚无
片名:《韩国情人》
地区:韩国
导演:吕钧东
我很久没有看那么空洞乏味的片子了,它既不是纯粹的C级片,也不是娱乐片。虽然有一种酸涩的文艺腔,却并不是很艺术——这样说是因为它在艺术上并不具有超越色情的审美价值,讲故事的手法和刻意精致的画面,也是很单调、古板和缺乏新意的,
但是我却把它看完。因为这部电影暗示了一种青春时代的性关系——面孔和身体的漂亮、年轻的轮廓和线条,是性欲望的中心,是一切。其他附着在肉体之外的种种存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等,都是可以被忽略的。他爱她,只爱她的肉体。她和他在一起,也只是为了肉体与肉体相互吸引的那一刹那;他们一次又一次做爱,一次又一次达到快感喷发时的窒息,一次又一次将爱的责任彻底遗忘。最后他在风景秀丽的海边,像杀死她的情人那样杀死了她。这个仪式性的画面,定格了肉体的永不腐烂和精神的万劫不复。
这部影片之后的几年,“性”更成为青春片中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危险性游戏》、《美国派》、《衰仔失乐园》、《梦精记》、《色即是空》……等等。皆在探讨为爱而性,还是为性而性,哪样更重要。其实在任何年代,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对更年轻的一拨观众来说,基于对上一代的道德观念的反叛,性变得更独立、更个人化、更自由化,也更孤独了,它从灵魂中逐步脱离出来,更进一步的,也可能从肉体中逐步脱离出来,达到一种接近虚无的境界。
时装SHOW包装爱情
片名:《恋爱中的宝贝》
地区:中国
导演:李少红
同样也是一部追求画面精美,却内容空洞的电影。周迅在该片中饰演一位疯狂的女孩。她追逐极致的浪漫,纯粹的、不染油烟的爱情。一场假性怀孕使她解剖了自己的子宫,走向生命结束。我很难从这堆华丽时尚的符号中感受出导演的用意。但是这符号化的世界却是高度物质化的消费社会对纯洁的亵渎。最终,你会发现,除了发型、衣服、化妆、煽情的音乐、高雅的小资出入的场所,偶像派MTV和商品广告常用的手法……等等这一切之外,好像已经找不到表达“我爱你”这三个字的其他方式。
它让我想起另一部青春恋情片《寻找周杰伦》。
按照这一类电影对恋爱的理解:失恋的空虚要靠一张以前曾经热听的唱片来填补,找到这张唱片,就等于找回了激情和真爱的勇气;死去爱犬的痛苦可以通过饲养另一种宠物,比如乌龟或者植物来缓解;厌倦了和人类谈恋爱的人,可以寄情于New Age或者水晶、石疗和有氧运动;对同一时间可以拥有10个情人的男孩来说,到底有多少个情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要听JAZZ……在《恋爱中的宝贝》里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种符号表达就是,女主角穿的衣服颜色,始终与她所表演的场景色调调和,比如最后血淋淋的那一幕,为了达到触目惊心的效果——穿的是白色。
是读图时代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视觉感官的过剩需要呢?还是消费时代的青春,唯有用最时尚的包装,才能填补爱情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