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君觉得过日子就是理所当然地朝前走,就像一列看不到终点的列车,引挚高歌,向前奔跑。未来有大把大把的光阴,让自己享受生命。但是,一场疾病就像生命列车的急刹车,让君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不知道何去何从。
死亡来临时,君说自己曾经无比绝望。
如果没有白血病,26岁的君是幸运的。父亲是国家机关的干部,母亲是位教师,加上一个弟弟,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又温馨。
6年前,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喝了白酒,醉得一塌糊涂。君准备大学毕业后,去外国留В换瓜M芴富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君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了期望?lt;/p>
2001年备考研究生期间,君明显感到自己体力下降,以前跑步时能一口气跑出5000米;现在才跑了几百米,就气喘吁吁地上气不接下气了。以为是功课紧张,父亲说休息一段时间,而母亲,则张罗着炖鸡汤买补品。
没多久的一次锻炼,君刚跑了几百米就突然晕倒。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扶回宿舍;君却发现自己的眼睛里有了红血球,看东西也开始变得模糊。校医认为病情严重,建议去大一点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在那里,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且除非奇迹出现、否则所剩时间不会超过5年,这消息简直就是当头棒喝。
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出和自己的HLAL(白细胞表面抗原)完全相符的供血者,进行骨髓移植。但医生说,兄弟姐妹的匹配率是四分之一,父亲母亲的匹配率是千分之一,至于外人,可能性更小。
作了骨髓鉴定之后,父母的可能性首先被排除;希望较大的弟弟连夜从上海赶到北京,但同样不符的结果再一次把君推入了绝望的深渊。
君第一次感到死亡离自己是那样地近了。
怎样在有限的岁月里,为生命写完最后的篇幅?君仿徨,犹豫,烦恼,痛苦,不安。
很长一段时间,君感到前所未有的阴郁、难受、绝望。孤单地躺在病房里,既盼望又害怕同学们来看望。同学们有的准备出国,有的考上了研究生,而自己,却只能眼睁睁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临近。
以前,君认为过日子就是理所当然地朝前走,就像一列看不到终点的列车,引挚高歌,向前奔跑。未来有大把大把的光阴,让自己享受生命。但是,一场疾病就像生命列车的急刹车,让君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不知道何去何从。
君开始思考死亡,思考生活的意义。
母亲也仿佛一夜间老了几十岁。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生命的行将就逝,带给母亲的打击更沉重的了。背地里,母亲一个人偷偷地哭,但表面上,她不让君看出自己的哀伤;而是鼓励君走出绝望,直面灾难。这个时候,再脆弱的母亲都是孩子的顶梁柱。母亲的头发白了一大片。
父亲和母亲都辞掉了工作,专心地守护着病中的君。父亲经常整夜未眠地陪伴着,让疼痛中的君握紧自己的手。
看着父母强作欢颜的神情,君感到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并意识到自己的消沉不但于病情无补,还深深地打击着父母的心。自己必须乐观、积极地生活下去。
面对死亡的逼问,才看清生命的本质。死亡面前,生命的平庸和蝇头小利的欲望都黯然失色。
在为自己四处寻找骨髓的过程中,君偶然发现中国红十字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
做骨髓库,但目前已知的骨髓移植的成功病例却廖廖无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骨髓资源实在太少。许多白血病患者因为没能及时进行骨髓移植,正眼睁睁地等待着死亡的逼近。
君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能发起、组建一个民间的骨髓库呢?也许上天注定给我的时间不超过30岁,但是哪怕活一天,我也要充实快乐地活下去!
君了解到台湾的骨髓库工程的一些情况。台湾济慈大师发起的捐献骨髓工程,受到许多台湾民众的积极响应,许多白血病患者因此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而在内地,捐献骨髓一直为许多人所不熟悉。常人眼中捐献骨髓好比抽血、或者“抽骨吸髓”,影响生命健康,其实,骨髓移植只是采用捐献者全身3公斤左右骨髓中的10克重,对健康人的生命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意识到自己可以拿出有限的生命来帮助更多的人时,君的整个心灵被激情的光辉照耀着,并感觉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君开始为自己的行动计划而忙碌,首先给最熟悉的同学打电话。被深深感动的好朋友,都成了计划的支持者。而当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母亲却偷偷地哭了。
骨髓移植以及建立骨髓数据库是一个资金庞大的工程,家里仅有的5万元积蓄也只是微弱的一部分。为了筹到款项,君省掉了自己的许多花销,母亲为君买的衣服也被君坚决要求退掉。君说:“妈妈,你知道现在建立骨髓库正需要钱,我看病也需要钱,何必再为我多花钱呢?把这些钱省下来,就可以多给一位志愿者做检测了。”母亲听了,痛哭失声。
在君的病床边,看不到任何高级补品,也看不到什么名贵礼物,有的就是一堆有关建立骨髓库的书籍资料。一有时间君就认真地钻研相关知识,考虑怎样将自己的计划更好地进行下去。
碰到陌生人,君就不失时机地游说他们加入到自己的志愿者行动中来。许多人因此而感动,不到一个月就有70多名捐献骨髓的志愿者加入了进来。看到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君高兴得像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上天给了我5年时间,大概就是让我建立这个骨髓数据库的吧!”(文/曾子)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