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外滩三号内3 On The Bund多品牌精品店的开业又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可惜好景不长,中国消费者似乎还没有能够很快接受那些没有在时装杂志上有广告的奢侈品品牌。3 On The Bund开张不过2年即告歇业。经过6年苦心经营的连卡佛也关闭了其在上海、杭州、哈尔滨的三家店。另一方面,幸存下来的I.T却在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全面开花。继上海新天地店之后,I.T又在上海恒隆广场开设了达2300平方米的店铺。2007年5月,它迎来了强劲的对手——Joyce。在香港为众多明星御用店的Joyce走的是高档精品路线,它带来了从Lanvin、Jil Sander这样的知性品牌,也带来了Moncler、Junya Watanabe这样的街牌贵族。
同年10月,连卡佛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不过这一次选择了首都北京。虽然营业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没有先前几家店铺的优越,但因为市场日趋成熟,其业绩也有所提升。今年其出售的大热潮牌Balmain品牌,新品还未上市几日就已被抢购一空。除了这些大型连锁精品店之外,那些小型的精品店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以出售Toga、A.F.Vandevorst等另类奢侈品品牌的Shine为例,虽然每家店的规模只有数百平米,但它已经在北京、沈阳、杭州等地开设了店铺,攻陷二线城市的速度丝毫不亚于大型精品店。
这些多品牌旗舰店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日后更多品牌进入中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最初的试金石性质到如今自己也成为金子,多品牌精品店在中国经历的波折帮助后人们理清思路,面对消费者品位还未固定的新兴市场。
精品与消费者相互“享受”
不可否认,今天仍有部分中国人买奢侈品是为了证明身份、显示财富,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是为了提升自我形象和生活品位而购买奢侈品。可以说,中国进入了一个精品与消费者相互“享受”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