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国外早已名闻遐迩,但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的精品品牌正在通过直营或者代理等多种途径进入中国。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意大利品牌Marni。成立于1994年的Marni相比其他精品来说已算年轻,却出人意料地为国人所接受了。2006年,Marni在上海恒隆广场开设专卖店,设计师兼创始人Consuelo Castiglioni携家带口前来祝贺。不到三年,品牌已经在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开设了6家店,其中北京更有3家之多。而在意大利老家,Marni也不过只有在米兰和罗马3家店。2009年,Marni的中国代理商又大胆地将Balenciaga带入了中国。与Balenciaga一样隶属于Gucci集团的品牌Stella McCartney早在2007年便已经由I.T带入了中国。后者还将Comme Des Garcons这个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品牌带到了中国。即便是在该品牌的产品已经呈现满大街的趋势,而品牌的定位优势经济状况不稳定的年轻人这样的双重质疑之下也丝毫没有动摇这一计划的施行。
虽然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但失败的例子还是值得我们关注。Issey Miyake的副线Pleats Please从开业起就不受业内人士看好。即便是在该品牌的发源地日本,它都算不上一个“弄潮儿”品牌,充其量就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玩味品牌。其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仅限于业内人士而已。至于Jil Sander的离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该品牌无论从品味和“适用”范围来说都不算偏门,卖点是极简设计和高档面料的完美结合。它的风格几乎和那些强调品牌名的logo品牌形成对立面,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它最终撤离了中国市场。完全没有logo的品牌,不能一眼望之就知道是名牌货的时装。
除了这些在时尚潮流杂志上出镜率高居不下的时髦品牌之外,更有一些经典老品牌以低调的方式进入到中国,从隶属于LVMH集团的Emilio Pucci 和AEFFE集团的Jean Paul Gaultier、Moschino到家族企业Etro、Missoni等等。而一些价格适中、属于精品中的第二、三梯队的Diane Von Furstenberg、Anna Sui、Mulberry、Pringle of Scotland、Anteprima、Asturo Tayama等品牌也纷纷在国内开设了专卖店。消费者惊喜地发现,当他们想买一款带有金属链条的信封包或者条纹针织裙的时候,面对的选择是数百家店,而非某幢楼的一层楼面而已。
当消费者在享受多元化精品的同时,精品也在享受着中国消费者越发开阔的眼光。可以说,当所有小众品牌在中国都能找到一席之地的时候,中国才真正进入了有品位的奢侈品大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