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山装主创设计师创作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10:09  新浪女性

  李克瑜:中国高级女装设计权威,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曾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

  目前,对于中山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山装是孙中山在日本买的一套衣服,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命名为中山装。另一种说法是,中山装开始是上海一家裁缝店给孙中山做的。这两种说法目前还是处于争论之中。

  我们因为这个项目时间很紧张,对这些起源之类的内容没来得及研究,但我觉得中山装还是中国的礼服。1981年,我和老伴去美国,参加一个开幕典礼。请柬上写明,男士要穿打领结的衣服。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没处去找这样的礼服。后来,我们决定我穿旗袍,他穿中山装。在红都定做的。外国人一看,就是中国的礼服。所以在外交场合,中国人穿中山装是被认可的。

  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东西都非常默然。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把传统的东西给学生们讲。当然,我们这次做的,也并非尽善尽美,只是抛砖引玉,是想通过这次展示,让人们看到更多元、更丰富、更现代的传统之美。

  在这次之前,我已经好几年没做设计了,基本上是在帮着学生做设计修改。这次我觉得主题和时机都很好,也很有意思,就参加进来。

  我看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国画等的图册,里面的很多元素都可以用进去。其中有一个系列是“梅兰竹菊”和“琴棋书画”,开始只是做了菊花的概念,后来慢慢丰富,就成了整体的一个系列。这些元素都来自于中国的国画,比如郑板桥的画册等等,只是用了非常丰富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刺绣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属的装饰等等,突出层次感和现代感。

  在设计过程中,我好像做着做着就把中山装这个主题给忘了,完全沉浸在传统文化元素里面,后来想起来,才把中山装的因素考虑进去。

  整个做这些设计,我们都意犹未尽。因为整体数量有所限定,很多非常好的想法都没能加入进去。

  还有,我觉得这次整个制作的班底非常好。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和老师,还有退休的老师,还有很多原来都是高级定制的公司里面工作,都参与进来。北服有很多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规模都不是很大,以前是有了项目,大家分头做,最后组合在一起。而这次完全是在统一的制作车间里,很多能工巧匠集中在一起,在工艺水平和进度效率很多方面都能够协调统一。同时,成本也降下来很多。

  楚艳: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教师

  在我看来,此次“中山装概念”的创作只是个引子,一个契机。因为我们学校一直在做的一个大的项目是“中国概念”。是创意文化产业方面的。中山装可能只是其中之一。李克瑜老师在设计中有时会脱离中山装这个小概念,但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民族这个大的主题。李老师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时尚完美结合。

  我设计的这几款比较多元,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工艺,如刺绣,我用得很多。以前大都用在真丝的礼服方面。我这次想做一个突破,比如我选择了魏晋时期的龙的图案来做刺绣。因为大部分人脑子里的印象中龙的形象大都是明清以来的形象。我用刺绣的方式,来更现代地将魏晋时期的龙形象呈现出来,感觉和以前很不一样。我更喜欢这样的形象,更美。当然,各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龙的造型,这些完全都可以用现代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这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再比如,我找到了一副水墨画,把其中的荷花形象在电脑上进行了处理,然后印在毛料上,再进行了乱针绣的再造,增加层次感……也就是如何把中国的这些很好的元素想方设法应用到时装之上。

  另一方面,在搭配和廓形等方面也做了些调整,比如有一系列,我用了基本的中山装元素,如立领和兜,但把廓形做成今年的潮流造型,在肩部做成稍许的上翘感觉,再搭配上小短裙,非常时尚和现代。

  因为我本身是做高级定制工作室的,对手工、工艺比较重视,做了很多费工夫,但很耐看的东西。有一件设计,一个人做了十几天才做完。

  同时,这次我也和我们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的高伟老师合作,他帮我们做了很多金属的装饰元素。

  这次做这个设计正好是暑假,非常热的时候,李克瑜老师八十岁的高龄,热情很高,和我们一起去木樨园、潘家园选面料和饰品,跑了很多趟。

  刘卫: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教师

  (当中山装的严谨、理性遭遇了旗袍的温婉、感性。。。。。宽肩廓型与细腰流线将力量与优雅交融,高领重叠封闭,夸张的领高强调气宇再现,材质适度通透,重塑中山装外表低调、内心高调的气度;西式剪裁、时尚廓形、中国意蕴(内敛低调含蓄))

  在我的印象里,中山装是那种外表低调、理性,而内在非常高调的感觉。我也看了很多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合影,感触非常深。我很想把中山装的那种低调和严谨与旗袍的温婉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初的一个大的想法。

  在做的过程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中山装的四个兜,我想要突破却总是突破不出去。为了让中山装呈现出高调的气度,我想在一些细节上做了适度的夸张。如领子,肩型也表达霸气的感觉,但整体又低调。这是一种矛盾。开始的时候我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

  在面料采集完之后,我决定还是用灰色的毛料,保持中山装的感觉,在造型上,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与旗袍和国际感的融合。其中有一款是用的连身裤的造型,中山装的领子和兜的元素也进去了,为了体现传统感觉,我加了一个点睛的盘结腰带,做到这里的时候,开始感觉进入状态了,感觉对了。包括后面我还有一款设计,极度强调中山装上的某个元素,将之放大,表达那种内心的高傲感觉和力量感。

  在女性化的融合方面,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造型的变化,便用了很多解构的手法。因为中山装整体来讲,比较平衡,解构比较难。我就在裙摆的结构上开始突破,后来又用了变化材质的模糊解构。比如用绡表现隐隐约约的中山装造型。

  还有,在旗袍元素的融入上,我把领和肩设计成中山装的样子,而在身形的线条上,强调旗袍的曼妙曲线,同时借鉴军装和猎装的设计,把兜加入。有一款设计,我把把旗袍的领子和中山装的领子叠合在一起,把兜做成一个层层叠叠的装饰元素。

  我和版师花了很多时间在制版上,有时候一个肩型,我都要调整大半天,不过因为我喜欢,钻进去觉得挺高兴的。整体下来,我还有很多遗憾,我把自己的作品“枪毙”了很多。假如以后还有机会,我会以后把这些想法,综合很多材质,一点点地实现出来。

  贺阳: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为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和颁奖服主要设计者

  外国人有时候会把中山装当成是一种政治符号,包括有些艺术作品也体现的很多,这其中当然有外国人猎奇的因素。但这次隋建国教授为我们做的这个雕塑却非常有意思,在文化和美学向度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我做的时候,大体是保留了中山装的整体外形和元素,更多地以印花的方式来表达创新和突破,面料上也大都用绡来体现。

  因为中山装起源于民国,我主要是想通过那个年代的一些元素来体现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我有本书是《999件优秀产品设计》,我从里面找了一些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产品,例如剪刀、折尺、马灯、缝纫机,都是和那个时候有些关系的。然后就想方设法,把这些东西嫁接到中山中之中。很多功夫都用在了这些图案的安排上,既能做到特别,又能跟中山装要素,以及人体的关系结合得比较好。这些我在为奥运会设计志愿者和颁奖服装的时候也用过很多类似的方式。

  碰到的难题就是面料的印花,因为这次我用的面料大都是绡,在印花上麻烦很多。比如打印之前为增强硬挺的感觉,要先上浆,用染料打印后还要蒸,蒸完之后有时候还会变色,就像烧陶一样,很难控制,然后要刮浆。浆的成分也比较麻烦,有时候碱性强一点就会把本来硬挺的感觉破坏掉,这样一点点试验了很多。

  其中有一款是把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变成了四个铜饰,纹样是综合了家具、建筑等的细节,有很多直线条的感觉,能够体现中山装的力量感。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