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流行风尚 > 正文

组图:时尚圈最权威五大毒舌评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08:06  ELLE中文网

  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时尚评论家(Fashion Critic),因为你可以对明星的穿着嗤之以鼻在Blog上臭骂一番;你可以对设计师的新作品赞赏有加对朋友宣扬一下……及时便利的网络资讯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想想以前,Diana Vreeland的时装专栏“Why Don’t You……”(你为什么不),靠的是威信和时间才造就了影响。不过对于人人都是时尚评论家的问题,著名时尚评论家Sarah Mower不以为然的表示:“我一点也不担心,时装评论最终看的也是评论者本人的权威性。”那现在时尚界最具权威性的时尚评论家是谁呢?

《国际先锋论坛报》专栏作家Suzy Menkes
《国际先锋论坛报》专栏作家Suzy Menkes

  Suzy Menkes,《国际先锋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专栏作家

  在时装周期间,Suzy Menkes是最忙碌最低调,其他人都是打扮光鲜去看秀,而她却提着大包,拿着笔记本行走匆匆,看上去就像一位“IT”人士。入行这么多年来,Suzy Menkes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从来不对品牌讨好卖乖。她评论犀利,向来敢言敢说,她曾直言想杀了Marc Jacobs,因为这家伙的迟到浪费了她宝贵的时间,不过识趣的Marc Jacobs还是送上了道歉礼物,一件印有“Suzy Menkes kills Marc Jacobs”的搞笑T恤。她还批评过John Galliano,称他新设计相当“无趣”,结果被LVHM集团总裁Bernard Arnault拒之门外。不过她对此事并未挂在心上,《纽约时报》的记者Bernadine Morris事后透露说:“Suzy利用这个空当去做了头发。”

  上世纪60年代,十几岁的Suzy Menkes曾到巴黎学习了一段时间缝纫。也就是那个时候,她第一次欣赏了时装秀,“我至今还记得那场秀是Nina Ricch的设计,我当时完全沉浸在那些漂亮的裙装中。”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Menkes就读历史和英国文学专业,这也为她的文字功底打下深厚的基础。1988年,她担任《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时装编辑和记者,在当时她就已经写了17万字的评论。2008年9月28日,在巴黎Galliera博物馆举办了名为“Suzy at 20”的派对。众多设计师如Donatella Versace,Miuccia Prada,Frida Giannini等都前来捧场。Olivier Theyskens更出人意料梳着蛋挞头向Suzy阿姨问候。此外Suzy Menkes还获得过“法国荣誉军团勋章”(Legion of Honour)和“英国官佐勋章”(Officer of Order,OBE)。当被问及是否退休时,Suzy Menkes说:“我不是Valentino,我不会退役。”

  经典语录:

  真想徒手杀了Marc Jacobs,有生之年再也不想看Marc Jacobs的秀了。

英国资深传媒人、时尚评论家及作家Sarah Mower
英国资深传媒人、时尚评论家及作家Sarah Mower

  Sarah Mower,英国资深传媒人、时尚评论家及作家

  精辟的时装点评附带别致的时尚插画,从流行的角度来解读当季时尚热点,这样精致的时装评论栏目作者就是Sarah Mower。Sarah 从12岁开始她就对时尚痴迷不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每次时装周她都会在网站上撰写及时的时装评论,给予时装迷参考。她的文章还刊登在众多英文报刊上,如《每日电讯报》、《观察家》和《周日电讯》等。Sarah Mower被喻为“书架上的时装大师”,她曾推出了多部时尚著作:《Gucci 85周年》(85 years of Gucci),《D&G 20周年》(20 years: Dolce & Gabbana)等,这两本书详尽介绍了Gucci和D&G品牌故事和经典产品。

  此外她为著名的时装设计师Oscar De La Renta写了一本名为“Oscar: The Style Inspiration and Life of Oscar De La Renta”的书受到众多时尚人士的喜爱。去年,香港最大型商场海港城亦邀请Sarah Mower和黎坚惠等资深时尚人士携手合作撰写《HARBOUR and the CITY》杂志。

  经典语录:

  这是属于品牌的年代。所幸这些时尚势力的壮大并未如预期中般扼杀创意,现在每一个品牌都在寻找新进的设计师,而不同的合作计划也令新进设计师受惠,令他们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纽约《村声》杂志前时装专栏作家Lynn Yaeger
纽约《村声》杂志前时装专栏作家Lynn Yaeger

  Lynn Yaeger,纽约《村声》(Village Voice)杂志前时装专栏作家

  抱歉的是Lynn Yaeger现在已经离开了自己工作30年的《村声》杂志,她之前在报纸上有一个自己撰写的专栏叫做 “Frock Star”,她文笔幽默,充满小聪明。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的造型,妆容和圆润的身材活像一个俄罗斯套娃。现在似乎没有什么时尚人士穿得有她这么艳丽了吧?而她的艺伎一般的小红唇,也被Lady Gaga模仿。

  Lynn Yaeger的文章不同于其他的时装评论家,她的文字带有更多的社会性。她曾在《纽约时报》的女性时装杂志专栏上发表了一篇探讨环境永续与流行时尚的文章,她在文中写道,自己会在选购装饰着马匹图样的Fendi包包和印有火红西洋蔷薇的Lanvin包包间犹豫不决,原因不是其五位数的标价,而是因为这两个包包都是塑料制品。Lynn Yaeger这也是介于对Alan Weisman撰写的《没有我们的世界》有感而发,书中描写了没有人类生存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Lynn Yaeger从时尚的角度开始关注地球的环境,她不想成为时尚的罪人,她拒绝Prada的尼龙包,因为尼龙包难以降解,在数百万年之后依然不灭。

  经典语录:

  尼龙Prada包包对地球环境威胁让人困扰,它不像Bottega Veneta的编织包与锃亮的Mulberry包,普通的尼龙包将会在度过时尚晚年之后让动物窒息而死,或被扔在大溪地波拉波拉海滩约摸数百万年之久。

《每日邮报》时装评论家Hilary Alexander
《每日邮报》时装评论家Hilary Alexander

  Hilary Alexander,《每日邮报》(Daily Telegraph)时装评论家

  Hilary Alexander见到谁都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还有她那副总架得低低的眼镜,看起来就像一位和蔼的老祖母。作为《每日邮报》的时装评论员每次时装周都能见到她——拿着笔记本边看边记,生怕遗漏了T台上的最佳细节,这些文字会随后整理出来发到自己的Blog上。

  1998年和2003年Hilary Alexander分别两次获得英国最佳时装记者,出生在新西兰的她,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她不仅为杂志撰文,还参与到电视台节目的录制,英国的“超级模特大赛”就曾邀请过她担任节目的评委。2001年5月,她还被授予伦敦艺术大学客座教授称号。Hilary算是时尚评论家中多栖发展的最佳代表了。

  经典语录:

  先进材质营造透明度与朦胧,有些造型却像体育服和女性贴身衣裤合体的怪款式。

《纽约时报》时尚评论家Cathy Horyn
《纽约时报》时尚评论家Cathy Horyn

  Cathy Horyn,《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时尚评论家

  Cathy Horyn典型的纽约客风格,她总是穿着中性的套装,从头到脚一身黑,简约大方。她能写会道,在《纽约时报》官网上开设的Blog“On the Runway”成为时尚人士必读“网志”。从中可以领略她直率的文风,对近来时尚圈热事的犀利点评。

  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Cathy Horyn,她的职业生涯起始于1986年,当时她写了许多流行观察的文字刊登在《底特律新闻》。4年后,她跳槽到《华盛顿邮报》专门撰写时装评论。1998年她正式加入了《纽约时报》,成为该报第二位时装评论家,之前的Amy Spindler于2003年11月退休。除了为《纽约时报》长期撰写时装文字之外,Cathy的文章还出现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等其他媒体上。Cathy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她有点尖刻的点评常常成为一些时尚人士的噩梦。

  她曾批评Giorgio Armani设计,导致两人关系闹僵,Giorgio Armani举办新秀之际,干脆不让Cathy入场。其实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得罪人,她早前就被Helmut Lang和Dolce & Gabbana拒之门外。不过她仍然称为时尚圈最有话语权的人,2002年Cathy Horyn获得美国时装协会(CFDA)颁发的Eugenia Sheppard Award(Eugenia Sheppard是上世纪50年代以“Inside Fashion”专栏奠定地位的著名时装评论家),获得此奖乃是时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这也是对她个人成就的最高褒奖。

  经典语录:

  我不认为设计师Riccardo Tisci拥有太多的创意而缺乏设计重心,我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原创的东西。

薇吧】 【爱吧】 【第一次吧】 【新浪女性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