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等奢侈品牌在中国迷失自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16:12 中国经营报

  宝马公司的公关人员正在为“中国暴发户、横冲直撞”的驾驶宝马车的消费者形象而苦恼,这使得更多高素质的、年轻的、不事张扬的用户在选择时有所顾虑;而Prada品牌不在意把产品卖给任何人:“我们不会因为消费者是山西挖煤的而拒绝向他们销售产品。”

  奢侈品公司在清晰地判断了中国市场之后,主动传递出奢侈品=金钱+身份的信息。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非常有效,为了标识自己有身份,在香港Gucci店门前时常会出现排队交款的女孩子,而许多年轻男女不惜血本也要背上Prada的包。

  然而,这种针对中国市场的教育策略如今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如Prada般坚持既有策略,还是像

宝马那般开始求变?

  “有钱,有地位”诉求带来消费者品牌游离

  对待奢侈品,中国消费者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一定是国际认可的“贵”。

  Kelly去欧洲旅游,经业内人士指点,来到BottegaVeneta(BV)的意大利总部旗舰店,看中了一款编织、造型、设计都很精致的手包,而且价格只是国内售价的一半,买下来极为划算。但思索良久之后,她还是放弃了,购买了LV。Kelly的解释是,BV确实好,但买回去,别人都不认识,还是LV值。

  这是LV的幸事,但是也暗藏着LV们的不幸。这是对LV的品牌忠诚吗?不,这是对奢侈品品牌能够带来的“有钱、有地位”的传播符号的忠诚。而这一点反映在品牌忠诚度上,则是负价值。奢侈品牌们烦恼的正是:过分强调身份感让奢侈品牌们在消费者心里陷入同质化。

  有人可能攒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钱包,但是在选择手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其他品牌。

  “也许紧跟着她会去买COACH的手袋。”Prada亚太区首席执行官SebastianSuhl说,在中国,品牌没有忠诚的客户。消费者永远都是在不同的品牌间游移,今天出现在Prada,明天出现在LV,后天不知道又会出现在哪儿。

  香港的各种名牌店出现排队购物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经常出现打7折的情况,甚至圣诞节期间,一些大的百货公司为了推广,会出现奢侈品牌打5折的情况。这也许就是代价的第二步征兆,品牌的同质化带来竞争的近身肉搏——价格战。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精彩推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