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现场,导演承认失实
墨尔本电影节是怎样发现这部电影的?又是什么时间决定放映的?为什么原定8月8日首映的影片后来又在7月26日加映一场?这一决定是否与中国抗议声有关?面对这样一部半路杀出的纪录片,许多人一头雾水。
电影节负责人穆尔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这部纪录片是在电影节报名日期截止后才收到的。而一向自视甚高的墨尔本电影,竟然能打破惯例将一部迟到的电影纳入放映计划,其背后的玄机耐人寻味。随着事态的扩大,《爱的10个条件》成为唯一门票在20天前全部售完的电影……怪不得连澳大利亚当地一位影评家都说,电影节利用政治手法来操作和扩大电影节的影响,这种做法对中国非常不公平。
在《爱的10个条件》首映现场,《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现观众基本都是白人。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杰夫·丹尼尔也来到现场。虽然他说这部片子陆续拍了7年,多次到华盛顿和新疆拍摄镜头,但从内容上看,他对新疆的认识很肤浅,甚至出现“1949年前新疆是个独立的国家”这样的错误。而对于片中的热比娅从小就对政治充满热情、希望做维吾尔族代言人等严重失实之处,丹尼尔在影片播放后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承认,其中确有不实内容:“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也并不客观和中立,我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维吾尔人的现状。”
虽然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来赢得观众对热比娅的同情,但现场很多观众十分清醒。其中一位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完全站在热比娅的立场,存在很大的偏见。整个片子没有采访中国官员,没有中国政府官员对热比娅的评论,显然违反了纪录片忠实于事实的原则。另一位观众则说:“热比娅从中国监狱里被保释时表示绝不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但她一到美国就食言了,显然是人品有问题的。”
拿政治赚吆喝“很卑贱”
事实上,本届墨尔本电影节不光涉足“东突”问题,宣布退出的也不只是中国导演们。来自英国的金棕榈导演肯·洛克因为不满电影节接受来自以色列政府的资助,其影片《寻找艾瑞克》也退出电影节。本届电影节将首映的另一部影片《巴里布》同样引起了政治争议,该片讲述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期间,澳大利亚、英国及新西兰的五名记者被印尼军方枪杀的事件。
中国领事馆的一通私人电话被组委会看成是官方干预,但墨尔本电影节强硬立场背后得到的却是澳大利亚议员们的声援。工党议员丹比指责金棕榈导演和以色列电影过不去,而绿党主席鲍勃·布朗则写信给陆克文,要求向中方发表声明,不要干涉电影节的言论自由。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电影评论家尹鸿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认为:就像电影不可能脱离政治一样,一个导演不可能脱离他的政治、民族和国家立场。中国导演以实际行动抗议一个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分子或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样的政治诉求是很正常的。此外,不少中西方学者认为墨尔本电影节拿政治来赚吆喝,“是很危险也很卑贱的游戏”。
更有人分析,在墨尔本电影节事件的背后,其实是西方反华势力已经开始了继达赖之后的第二轮“造神”运动,借文化上位显然是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