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末代皇帝》片段
VO1:陈道明的身上,流露着一股圈内人少有的文人气质,这还要追溯到他的家庭,父母、手足,除了医生就是教师,而演艺圈一直被学问深厚的父亲视作“文化死角”。
陈:在1971年那个年代,可能就是不管我父亲是因为他的职业,还是因为他对于男人的理解,还是对于社会当中这个职业本身存在的价值的含金量。他总觉得好像我不做这行,应该更好吧。
杨:那你又为什么非要进这行呢?
陈:我没有非进,我真是没有非进。
杨:是人家非要让你进?
陈:不是,那时候因为我是肯定要上山下乡的,根据我的条件。我们中学的老师呢,陈建同(音),这个老师对我非常好。然后好像那时候各个团体都在招收,从部队的一直到地方的都在招收这个新的所谓的文艺力量,我们这个老师,只要来个团体,他就给我推荐一下,然后呢,正好这个天津人艺来招生,他又领我去了,他说你必须得去,我说我不去,必须得去。就这么阴错阳差的,就落网了,就考上了。
杨:你还记得你刚去天津人艺的时候演一些什么样的角色?
陈:我那时候我就记得我没演过什么角色!
杨:民兵,背景总演过?群众演员?
陈:第一幕演匪兵,第二幕演民兵,第三幕演解放军,到第四幕就演群众。我记得好像就是这么一个流程。那时候我记得,那时候我挨过批吧,也当然是对一个职业的不满了,演一个群众匪兵,是最后一幕……
杨:没有叫群众匪兵的……
陈:就是群众演员,匪兵,最后一幕,就是我最后一幕,从左边幕条跑到右边幕条,就是说,冲啊,跑过去了。
杨:你就是被追赶的那个。
陈:于是乎我就化了半拉脸。
杨:因为你想,只有半边脸
陈:只有半边脸,我冲着那边,观众在这边,我就化这半边就可以了,而且,我一跑过去就完事了。挨了一通批。
杨:够懒的。
陈:不是懒,我那时候也是一种情绪上的一种抗争,怎么总是让我演这个?。
杨:那你那时候想演什么呀?那时候还不知道哈姆雷特,那时候只知道李玉和。
陈:那时候就知道在舞台前面能说话,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光荣的一个存在。
杨:那你什么时候才开始有这种光荣的存在的呢?
陈:主角?
杨:配角,咱别说主角,像模像样有几句台词的?
陈:《蔡文姬》。《蔡文姬》的曹丕。
杨:你演曹丕。
陈:然后我好像就是里头,好像真是一个特别一般的一般的演员。一般得连我自己都想改行了。
电视剧《围城》片段
VO2:陈道明终于没有真的改行,1978年,他考入中戏1984年,刚刚毕业两年的他凭借电视剧《末代皇帝》一夜成名,1990年,他又把钱钟书《围城》中那个玩视不恭、怪癖难测的方鸿渐演绎得入木三分。然而,正处于顶峰时期,陈道明却几乎回绝了当时所有的片约。
杨:那时候是你自己不愿意上戏?
陈:我就是不愿意上,就是不喜欢,我觉得一到摄制组我觉得就是到了一个炼狱。就是不愿意上。包括拍完《英雄》我歇了一年。你给了我什么样的诱惑我也不动。
杨:那你是在干一件自己不是那么由衷的喜欢的事情?
陈:我1983年你想,拍《末代皇帝》,那时候所谓的电视在人们当中还是一个稀罕物呢。一个电视剧,烂得不能再烂的,也能把一个人全国共晓之,所以就是
杨:那时候一共也没有几个频道。
陈:对呀,所以那时候尤其拍了这么个戏,可以说是,得来全没费功夫,所以没有那心理挣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