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您不是真的想离开索尼吧?那是不是有点象讨价还价,你们该重视我,否则我就另某高就。
出井伸之:喔,我懂你的意思。我曾经三次想过离开索尼。
杨澜:哇,三次啊。为什么?
出井伸之:第一次是我从欧洲完成学业回到日本;第二次是在1972年,我结束了在法国的工作,我曾想去一家投资银行。然后是第三次,1980年我接到了很多猎头公司的电话。
杨澜:那是去哪里呢?
出井伸之:到美国公司和欧洲的公司。
杨澜:那您为什么又决定留下来呢?
出井伸之:呃,每次当我和大贺以及盛田先生说:“我接到一个电话,我得到一个机会去其他地方(工作)```
杨澜:我明白了,之后你一定马上得到了提升或加薪吧。但你年仅31岁时,你已经在负责索尼在法国的业务了。那是在1960年代后期吧?一个年轻的日本人为一个当时还并不那么有名的日本公司在法国开展工作有多难呢?
出井伸之:哦,当时在法国只有一个(索尼的)地区代表,我又基本上不会法语,所以感到有些困难。但是法国人倒很喜欢索尼的产品,反倒是法国政府不欢迎外国投资的进入,特别是来自日本的投资。因此我的直接投资申请被拒绝了两次。
杨澜:但那对一个年轻人也是很大的挑战,不过也很有希望,因为你是在独当一面。
出井伸之:那时索尼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美国市场,律师也是美国人。我们的法律部都是根据美国的法律来斟酌所有的(合同)条款。但是我发现欧洲的法律体系(同美国)完全不同,所以要让索尼理解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
杨澜:您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出井伸之:比如说,美国和英国法律中的条款很重要。双方终止合作必须要提前3到6个月提出。而我根据这些条款所拟的的合同却被法国政府否决了。因为合同的精神,尤其是终止合作的内容与
罗马法的内容是相悖的。
杨澜:后来证明那段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实际上对您今后的管理乃至整个公司都受益非浅吧?
出井伸之:确实如此。1968年我在巴黎时,5月份正遇上学生运动。对我那确实有很大的文化上的冲击。所以我那时也动摇过可能我还是回日本会更好些。
杨澜:那样会平静得多。
索尼是日本公认的最为国际化的企业之一。但是当1980年代末日本企业开始大举并购美国公司时,迥异的社会文化和经营方式注定了即使索尼的国际化之路也无法一帆风顺。
出井伸之:我们在1989年和1990年收购了现在的索尼唱片,大约同一时间还兼并了现在的索尼影业公司,距现在已有12年的时间了。当我们收购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的时候,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杂志的名字了,“新闻周刊”还是“时代”的封面把自由女神制作成穿和服的艺妓标题为日本人的入侵,这当然指的是文化上的入侵。这已是12年以前的事了。这反映了人们观念中日本公司将如何在美国经营娱乐公司。
但实际上你们拍摄了非常美国化的电影像《蜘蛛侠》对吗?
奥,确实如此。不过这花了我们近10年的时间去了解应该如何管理娱乐公司。无论如何最高管理层的素质是最关键的,特别是管理好莱坞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之一。
当时我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在思路的差异上,尽管现在我们已清楚我们在哪些方面是共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已经可以相互沟通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可以认为这是文化上的差异,但是,商业运行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利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