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女性 > 正文
近两年超女的火爆,让商家尝到了甜头,明白了还是走群众路线,讨老百姓欢心才是正道。超女现象的产生,导致举国上下齐选秀,锦绣河山一片红,让中国的草根族过足了名人瘾,让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都跟着几棵小草根心跳了一把,其间那种牵肠挂肚的的滋味,“粉丝”们自是清楚的。没兴趣讨论商家为了赚钱而对中国民众的毫无道德及社会责任心的误导,只是“超女”、“超男”的选秀结果让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词——中性美。有网友直白的讽刺说,超女的评选标准就是像男人,超男的评选标准就是像女人。话是刻薄了点,但说的是事实。
关于选秀,只是娱乐大众的一道小菜,好这口儿的,多夹两筷子,不对胃口的,自然不必去理会。只是这中性美,让人觉得颇不是滋味。何止是审美观点的问题,老百姓的小日子,也逐渐被这个“中性”搞得不安宁了。
或许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可事实是这个社会正在加紧步伐的培育一带又一代“中性人”。女人从骨子里开始希望自己拥有男人的体力和智慧,男人从幼儿园开始便被阿姨培养为“听话的乖孩子”。皆是源于生存压力。
前者较为容易理解,生活在北京、上海或其他大中城市的女性肯定深有体会。举个例子说,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年龄30,已婚,尚未生育。前阵子跳槽,去公司面试时每每遇到这样的询问:你有孩子吗?为什么没要孩子?打算要吗?朋友如实回答,暂时不准备生孩子,但将来会要的。这样的回答,当即便使对方有了肯定的答案,不过对方一般还是比较委婉的表态:请回去等候通知吧。
我们都明白这“等候通知”的含义。我也不必要再多举些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招聘条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招聘者仿佛忘记了自己也是打娘胎里出生,反正现在为了公司利益,恨不得希望所有女员工都没有生育能力或者干脆不要有女人的存在,全是男人多好,不必为员工的结婚生子而无限烦忧。
为人母,这是大多中国女性生存的意义所在。不去讨论它的偏颇之处,只是如今的社会生存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放弃了生育权利。当然,部分是自愿的,但大部分恐怕是被迫的。女性,要有同男性一样的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为了证明自己不输于男性的实力,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女强人”。即使能力有限不能成为佼佼者,也必是披星戴月、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的工作狂。都说现在的女人越来越没有“传统”意识,越来越没有“女人味”,越来越亲近社会而疏远厨房和育婴室,问题是你给女人亲近厨房的权利了吗?你给女人生育的权利了吗?下了班就往家赶的女员工,哪个公司老板喜欢?挺着大肚子挪进挪出的女员工,哪个公司老板看着不嫌扎眼?
说白了就是钱。公司付你薪水,自然想从你身上获取多于你薪水很多倍的实际利益。公司没错,但女人有错吗?
现在的女人喜欢钱,比任何时候的女人都更喜欢钱。因为没有钱就意味着可能要放弃很多做女人的权利。男人抱怨女人的现实,可女人抱怨谁去?没房没车也肯嫁的女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在指责其现实势利的同时,可曾想过女人的苦衷?有房有车只是一种代名词——富有的代名词。拿北京为例,嫁给一个月薪2000的男人,女人的薪水若也在其上下,再若是父母不在身边,养育孩子恐怕就是其后半生最大的物质负担。至于精神负担,暂且不谈。女人怀孕,恐怕就要面临失业,养家的重担落在月薪2000的丈夫身上,随着孩子的出生,巨頟的支出,会让男人苦不堪言。即使有幸女人不失业,产假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怎么办?父母若不在身边,孩子无人照顾,请保姆再加孩子的奶粉钱,从哪里支出?女人必须回到工作岗位,只有牵挂着孩子心神不宁的坐在办公室里隔一两个小时打电话回家问问保姆孩子的情况,这样的女员工,哪个老板看着舒心?因此北京很多女性从怀孕起,便会辞了工作,一心在家养育孩子,等孩子到了可以脱手的年龄,比如上幼儿园,再重新找工作。不过其间的困难,可想而知。大多数用人单位,是不愿意接纳有孩子且脱离社会几年的女性员工的。
或许你会说,干嘛要靠男人养家,为什么不能女人自己月薪过万,生养孩子不就不这么困难了?公司不会白给你那么多薪水,月薪过万的女人,一是她高頟的薪水必是用劳动换来的,基本属于女强人系列了,二是这类女人,钱是有了,恐怕要她生孩子就难了。这就回到了之前所说的“中性”问题上了,女人把自己打造的越来越像男人,出于生存的压力,放弃生育权利。这么看来,仿佛钱和孩子,只能取齐一了。你若再说那就嫁个有点实力的男人,孩子就有了,那么,就别再指责女人的现实。
当然,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活法。在于自己的选择。总之,女人远离厨房,放弃生育,很大程度上,并非情愿。也有人在高声呼吁建议女性回归家庭,问题是社会没有给女人一个宽松的环境,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女人,回归家庭,基本就意味着放弃工作。放弃工作,就意味着要嫁一个能养家的男人。女人追求男女平等的后果,就是自己要承担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及家庭责任,既要保证不被老板炒鱿鱼,又要保证养好男人的胃以及养儿育女,女人若在这样的压力下,还能贤淑温顺,无比女人味,那是扯淡。
所以,女性越来越趋于中性化。因为中性化是生存的条件。要求女人具有女性的身体,男性的能力,未免太过于苛刻。社会需要母亲,因为人类需要繁衍,但繁衍不仅仅是生育,对社会而言,更是需要家庭角色的女人,可以拉着孩子的小手教他唱儿歌,节假日领着孩子逛逛动物园,学期末有时间去参加家长会……可是社会并没有给女性这种时间及空间,生存的压力把女性该有的温存与体贴压缩到了极限,女性在残酷的社会角逐中愈来愈坚强和刚硬,女性的柔美被挤压到极小的空间之内。你再去抱怨女人都变了男人婆,我问你,这究竟是谁的错?
有趣的是这个世界必定是需要阴阳调和的。当女人没有能力改变社会而只能适应社会时,男人也适时的加以配合。女人中性化,这是社会压力造成的。那么男人女性化,又是谁惹的祸。
教育。但由于教育的实施者多为女人,所以,也可以说,是女人。
这么说或许有些不地道。但,同样是事实。即便是女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养育孩子这种事,毕竟还是女人去承担。招聘职员时,男人不愿意招女人,不过娶老婆却必须娶个有经济能力及生育能力的女人,这是不是很有讽刺性。言归正传。由女人来教育孩子,这是中国的传统。因为女人更有爱心及耐心。这是优势,其实也是劣势。拿幼儿期来说,无论是幼儿园的阿姨还是孩子的母亲,都希望孩子“乖乖的”。乖乖的更便于孩子能够坐下来认真听讲。因为从幼儿开始,我们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两岁拿画笔,三岁讲英语,四岁弹钢琴。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听话怎么可以?几岁的孩子,你还没有办法让他体会社会竞争的残酷,无法讲给他听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将来你将要面对如何的困境,那只有使用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乖乖的听话”。幼儿园的阿姨更喜欢像女孩子一样文静可爱的男生,母亲更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两岁起就肯乖乖的背着小手听老师讲课。小学的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端端正正地坐着举着右手等着老师提问,五岁起学写字就标标准准的把汉字或者阿拉伯数字的起笔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小学毕业为了升上重点中学被老师、家长拼了命的灌输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上大学,深切体会削尖了脑袋的含义。应试教育弱化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培养的缺失让孩子唯一面对的就只有课本和老师。听话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乖乖的捧着课本啃下那些毫无用处的知识,一切只为了分数。
孩子是听话了。性别差异也随之弱化了。你能想像一个听话的男人具有让人赏心悦目的阳刚之气?具有男性特有的责任和魅力?一个老师,一种教育模式,你还奢望他能培育出具有不同人格魅力的人才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审美观点都有些不分男女了。
男女的趋于中性化,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