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阮一峰:为什么当个好医生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22:54  新京报

  阅读提示:一位医生朋友推荐了《心术》,说这本小说值得一读。拿上手后,我发现它真的很吸引人。当然,我不是指它有多高的文学性,也不是说它对现实有多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是指它是一个蛮好看的故事。不仅主人公的命运打动人心,而且读完后,确实会让你站在医生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这里的人生和社会。

  《心术》讲述了三个医学博士的故事。他们都是上海一家著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三个博士的年龄和资历都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内心深处,他们都希望成为一位好医生。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老大,主任医生刘曦,热爱工作,关心病人,但是六岁的女儿肾衰竭,急需换肾。他无法找到肾源,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病情一天天恶化。医生救不了自己的女儿,这是不是命运的嘲讽?

  老二,副主任医生霍思邈,出生于医生世家,学医更多是因为家庭传统,而不是本人愿望。用他的话说,就是“十年医生当下来,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一样,已经跟社会完全脱节了。”

  老三,主治医生郑艾平,一个没钱没房没地位的小医生。经过四年本科、五年硕博,两年住院医生、两年主治医生之后,他依然没有机会看门诊,只能在手术室和急诊间里当无名英雄。因为病人不信任年轻医生,没人选择让他开刀。

  小说讲的就是这三个人的经历。他们怀着热忱,离开学校,来到这所全国著名的医院,可是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根据小说的描述,医生这个职业有三大现实。第一,长时间、高负荷的劳动。每天都有手术,有时一个人一天好几台。长的手术会持续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这个医院的繁荣下面,垫的都是医生的骨灰。”

  第二,收入不高,尤其是年轻医生。刚毕业的住院医生,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即使工作10年之后,明的收入也不过“基本工资两千多,奖金三千到四千”。

  第三,医患关系紧张。“新医生值夜班,第一件要知道的事,就是如果被家属追打,如何逃脱。”(声明:以上段落都是引自小说,我不是医生,不能保证真实。)

  现在,让我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假设一下:你终于读完9年或10年的医学课程,拿到了博士学位。来到医院后,却发现自己的收入,低得只够维持温饱,但是工作却非常辛苦,而且还可能被病人家属打骂、起诉,万一败诉还有被吊销执业许可的风险。你会怎么想?

  你还会一腔热情地对待医生这个工作吗?你还会拒收红包和回购吗?你还会把“救死扶伤”当作医生的天职吗?这就是小说中三个主人公的困境。个人的理想和操守,生存的压力,家人的期待,职业的艰难,一切都是如此坚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小说中,神经外科主任有一段话,可以看作鼓励,也可以看作自我安慰:有些人当了几年学生就不愿意做了,我恭喜他们,他们还来得及转行。有一些人当了几年医生不愿意干了,我祝福他们,不干医生,干医药代表也很好,收入比医生高得多。但我更珍惜我们留下的这个团队,珍惜你们。有些人天资可能比你们好,可他们没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们差的那点点东西,你们有信念。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会在我们这里经历各种打击磨难而无怨无悔。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篇小说完全站在医生角度,不够客观全面,没有考虑到病患的观点,而且里面的人物太过理想化,显得不真实。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追问:想当好医生的人,却当不成。这样的困境是谁造成的?一方面,普通人看不起病,觉得医疗费昂贵;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医生感到收入偏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说到底,是制度出了问题。我忘了是谁说的:摆脱一个制度的有效方法,就是成为这个制度里的成功者。真是糟到不能再糟的一句实话。

  小说中,主任说:“人活着要有两个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如果没了这两个主义,人生会变得暗无天日,活得行尸走肉。”

  可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明明都是精神胜利法啊。那么就精神胜利一下吧,让三个主人公最后都在个人生活中如偿所愿。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新养道特约养生馆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