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刚
在对人类性行为的解读中,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与生物本质主义(biological essentialism)一直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前者主张,人的性行为,包括性倾向,是在社会与文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sexuality(性存在)便也存在差异;而后者则认为,人们的性表现是先天注定的,由不受任何时间、地
域和外部力量影响的生物要素决定,有其不变的本源。
性社会学的学科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非此,这门学科将无以立足。
生物本质主义主要到生物学和医学中寻找证据,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本质主义也盛极一时,其中两个重要流派――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和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简称EP),不断有重要的有影响的学术著作问世。
第一节 “终极因”决定一切?--社会生物学与《性趣探秘》
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这样给它下定义:“对一切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威尔逊)可以说,这门学科是“为了解释许多复杂到社会化行为的生物基础” (Gene)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与上世纪最后几十年生物科学的巨大发展密不可分。威尔逊在1975年出版了轰动学界一时的《社会生物学--新综合理论》(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另一位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他的代表作是《自私的基因》。其他重要代表人物还有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等等。其中戴蒙德有两本著作最著名,一本是《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另一本便是《性趣探秘》(Why is Sex Fun?)。
戴蒙德说,此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物种的性行为是由其生物学上的其它特征潜移默化决定形成的。“它(这本书)不能让你免除配偶拈花惹草、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只顾孩子而冷淡你的苦楚。但本书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你的身体是以这种方式感知外界,为什么你所爱的人会有这种行为。”(戴蒙德,1998:2)
两性间的一些问题多年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比如,为什么男人更容易有外遇,而女人多更乐于“忠贞”?为什么外遇中的男人很少想到离婚与情人再组家庭,而女人一旦陷入外遇往往会渴望与情人一直生活在一起?有人说,这是因为“女人重情,男人重性”,但在戴蒙德看来,这只是一种“近因机制”,即“最紧密而直接的起因”。(戴蒙德)
戴蒙德给了我们一个“终极因”的概念,即“导致这一起因的一长串因素中最终的应该原因”(戴蒙德)。而《性趣探秘》一书,通过对人类的性习惯寻找进化上的根源,试图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终极因”。
作者的思考首先由破解人类独特的性行为方式开始。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性行为最为“怪诞”,如:多数男女维持长期的配偶关系,反复性交,互相承担义务;与其他夫妻比邻而居;男女一起照顾后代;私下性交;排卵期被掩盖起来,无法直接观察到;等等。这些在动物界几乎都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解释说,人类的性行为方式与所有动物的性行为方式一样,都是为了更适于传递基因,为了生存与繁衍。不同物种的不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对物种所采取的性策略有决定作用,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基因传递的行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怪诞”的性行为。
单以雄雌交配后对待受精卵的方式,戴蒙德便做出一系列精彩推演:“假如该受精卵在完全无助的情况下仍有存活的可能性,假如父母在这段本该用来照顾这第一个受精卵的时间里能够创造出很多新的受精卵,那么父母双方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抛弃这第一个受精卵。” (戴蒙德,1999:15)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通常是,幼崽只有在得到父母一方照顾的时候才能存活,那么,谁来照顾它,便引发了两性战争。戴蒙德指出,狠心遗弃配偶、子女的一方无疑能推进其利已的进化目标:去传递更多的基因。于是,谁留下来便往往取决于哪一方付出的“投资”大,以及因为进一步照看受精卵或受精胚胎哪一方会丧失更多的选择机遇,父母哪一方对于受精卵或受精胚胎与自己具有血统关系更具信心,等等。
我们获知:雌性付出的卵子比精子大100万倍,在体内成长时需要不断为之付出营养,还必须付出整个孕期的时间;雌性无疑能够确定体内的胎儿与自己所具有的血统关系,而雄性对此没有信心,要保证自己的基因传下去,与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哺乳期内雌性再与其他雄性交配不可能生育,也就是说,雌性在这段时间内照顾子代对于其传递基因并没有任何损失,但是雄性却可以不断地使更多的雌性受孕,所以它选择了离开,这促使了动物界主要由雌性照看后代这一模式的形成。
同样的道理用于人类,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人重情,男人重性”了。男人对性的多样化更感兴趣,因为这有助于他们传递基因;而人类个体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下渡过漫长的时期才能独自生活(“幼态持续”),这增加了生活负担,女性必须将男人留在身边,才有助于她们自己和孩子获得足够的生活帮助与经济支持。由此可以推论:男女两性对于婚外性行为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它的生物学基础就是哺育子女对于父母的遗传价值所存在的性别差异。
男人多不断寻找外遇,他们对待外遇的态度是只要娱乐不要走进婚姻,而女人则想从外遇中要一份新的婚姻,这主要是因为男人只为传递基因,而女人可能是因为对婚姻不满,而想从外遇中找到一份更稳定的婚姻,或者一个比自己的丈夫基因更好的男人。
对于人类女性排卵期的隐蔽,戴蒙德介绍了诸如反避孕理论、防止杀婴理论等多种假说,其中“居家男人”理论这样解释:公开排卵期,意味着在非排卵期雄性可以放心地将妻子留在家中,因为知道她此时不会接受其他男人。但如果雄性真这样放心地远去,那么母亲将无力抚养孩子,婴儿会大批死去,基因不能顺利传递。因此,隐蔽排卵期是女性迫使丈夫们留在家中的方法,使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不会有“外遇”。同时,她们即使在排卵期之后也保持对性的接受力,此时,性娱乐被假定为具有维系人类配偶共同养育后代的纽带作用。男人一直留在家中,也可以使他们对新生儿有自己的基因更具信心。戴蒙德因此说,隐蔽的排卵期、持久的性接受能力可以促进一夫一妻制、共同育儿,以及加强父亲们尽父道的信心。
除以上论述外,《性趣探秘》还为我们考察了男性哺乳在生理上的可能性,女性绝经期消失对传递基因的有益性,以及“躯体性信号”对人类选择具有良好遗传基因的异性的帮助,等等一些十分有趣的话题。
作者还告诉我们,如果环境改变,生态学特征会顿时改变,个体携带着的生物学特征则会通过自然选择缓慢改变。也就是说,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性活动方式,即使在那些特殊的生存环境已改变的今天,也并不会轻易地改变。这一论述旨在使我们相信该书讲述的生物学知识同样是解释今天人类社会一些现象的“终极因”。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