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对于现如今的职场人士来说,似乎“司空见惯”。 细加剖析,一个人跳槽,总有其“动机”,比如,因人际关系原因而调单位,因行业发展前景不佳而另找“栖身之地”,因薪酬太低而“人往高处走”……总而言之,“是在原先的位置上不舒服了,所以要换个位置”。 可本版今日推出的职场故事主人翁却是例外:他就读于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北大,却仍不满足而中途转学;他已将哈佛生物学博士帽轻取囊中却重起炉灶改行从商;他已有百万年薪却毅然放弃而自办企业;他在异国创业成功却又回国再度从头做起……可以说,从步
入大学校门开始,他就一直在“跳”,而且跳的结果总是“高走”——
故事人物
邢军,昂科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曾求学北京大学(未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双学士、哈佛大学博士。
人物印象
周末下午4时,记者按约准时步入邢军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办公室。
端上热茶,轻啜茗香,听着邢军追忆他的创业生涯。这位37岁的辽宁籍汉子,举止儒雅,谈吐谦和,既不乏北方人的爽直,又让人感觉亲和与稳重。
身材并不显魁伟的邢军,体内隐藏着惊人的活力。他的创业之路,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而且总是朝着更高的人生座标攀登。对此,他以不乏自嘲的口吻评价说:“我的一切似乎都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人的一生,应该包含挫折与失败的经历,这才算完整的人生,才会让人更加珍惜。”
求学之路:
从“中国顶尖”跳到“世界一流”
邢军一路辉煌的求学经历,为他职业生涯的高起点做了良好铺垫。
1986年,邢军考上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化学专业。那时,北大许多该专业的学生都会在本科毕业后申请出国,走继续深造的道路,邢军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在大二,当同学们还懵懵懂懂沉浸在“北大”光环的喜悦中之时,邢军就早早地开始进行“尝试”———投递材料申请出国。结果,当他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后,立即果断放弃北大学位,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及化学双学士学位。这在他那届同学中可谓绝无仅有,就是在当时北大的“校史”上也属凤毛麟角。用调侃的话说,就是邢军“觉醒得非常早”,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生物化学专业上是世界领先的。
获得学士学位后,邢军又顺利考上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历时5年的神经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在读期间,他边读书边申请做研究,他的研究课题是“人的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三年级,他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当时美国最顶尖的学术杂志《科学》和《自然》上。
如今邢军回想当时的很多决定,仍觉得颇具“先见之明”。他说:“我不愿意固守本专业的知识。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和开拓能力。有了这样的自信,便不会对任何一个全新的领域望而生畏。”对比国内外教学,他认为国内的教育往往过早给学生“定性”,而国外教学内容则更加宽泛、自由。他提醒职业人,千万不要把自己过早地束缚在某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要敢于尝试。他自己就是满怀信心地从生物转向经济,然后是计算机通讯,不断地尝试做一个开拓者。
而在那时,邢军的“想法”很单一,就是“做研究”,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
二次创业:
回国“重起炉灶”再创业
提到“二次创业”,一般不是由于第一次创业失败了,就是企业遇到发展障碍而不得不“掉转枪头、重振旗鼓”。然而,邢军的二次创业却并非这些原因。
美国首次创办的企业并未经过太多的大风大浪就顺利靠岸了,照理,公司步入正轨,邢军应该轻松地享受丰收的果实。然而,他没有满足于这片市场的成功,而且放弃了这个成功的企业,又和几个朋友来到国内创业。在他看来,回国是必然的选择,国内的工作生活更有归属感。于是,他和朋友带回了创业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只是面对着一片陌生的国内市场。然而压力很快被转化为动力,这次的创业更为驾轻就熟。
现在,邢军带领着他的年轻团队,在张江科技园内的发展相当顺利。
记者问他,是不是国内创业成功了,你又要离开去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领域的事业机会呢?邢军说:“这次不会,但是会不断地注重创新,将创业的领域不断扩大、深入,另外就是,所有海归创业人的梦想都是争取去美国上市,这也是我最大的目标。”
弃医从商:
转投麦肯锡
原以为读到博士,就能安安稳稳留校做个象牙塔里的研究学者,或者在实验室潜心做试验,将来“爬”到政府机构当个科学院士,事实上这也是“生物”类专业最好的职场归宿。而且,对邢军来说,这样的“归宿”一方面符合自己做研究学者的“一贯”志向,另一方面,做一个拥有美国中产阶层收入的大学教师,也是多数同行人的梦想。况且,十数载苦读才熬到了博士,应该在自己专攻领域内好好学以致用了。
然而,“哈佛博士”的头衔并未左右邢军喜欢“跳动”的脚步。他的决定总是出乎意料———他竟然申请而且成功申请了麦肯锡公司的咨询职位。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本专业,“转身”成了一名顶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
其实,这个决定绝非“心血来潮”之举,邢军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求学期间,在哈佛的社团及各类活动中,他有幸结识了各领域的精英人士,其中有纯粹象牙塔里的学术泰斗,有职场打拼的精英经理人,还有成功创业的商场老板。他和他们结识,探讨,交流思想。原本打算留校做教师的邢军逐渐发现,以学术为核心的职业生活过于单调贫乏,他希望融入校外的大社会去追求更丰富的职业经历。有了这样的源动力,他利用哈佛的资源,尽情吮吸各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然后根据自己对商业的浓厚兴趣,着重选修了商学院的大量课程。然后,在毕业前夕毅然改行进入麦肯锡。
邢军“弃医从商”的决定让学校的教授导师大为不解,竭力反对,甚至贬斥。但是,他的脚步异常坚定。
进入麦肯锡后,离开家乡7年的邢军思国心切,在培训毕业后主动要求离开总部,任职于北京分公司。原先打算回国后做与生物化学类公司相关的咨询工作,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公司并不多。于是在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他开始“恶补”计算机及通讯专业知识,并着手做IT及通讯领域的咨询工作。
毅然创业:
从精英经理人变成小老板
在麦肯锡打拼的日子,辛勤、精彩和卓越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不甘于平凡的邢军又做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放弃100万元人民币的年收入,放弃公司提供的培训及职业晋升机会,放弃可预见的成为合伙人的发展前景,辞职和几个朋友一头扎入无线通讯技术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去美国波士顿创业。
那时候,正逢互联网的春天,像邢军这样的开拓者当然也无法抵挡网络创业的诱惑。然而邢军说,虽然做的都是管理,但工作内容、思考问题的重点截然不同,他细细道来:首先,做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公司早就为你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客户资源,你只是某个部门的“建筑师”,无须在意公司的整体运作;而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特别是在创业前期,你很多时候就必须充当一个“救火队员”角色,什么事都要管,哪里出了问题就得冲向哪里,而且事无巨细要关注到公司日常事务的点点滴滴,比如下班不再是大跨步走出公司,而得左顾右看,最后才能放心地锁上门。其次,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是极其专业和狭窄的,用自己的专长给客户带来价值;而创业者做的事情不再如此局限,需要做的管理工作更加宽泛,要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资金投入、产品市场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这能逼迫你变成一个多面手,当然工作压力也非常大。
从年薪百万元的风光无限,到现在又累又穷,每月仅拿几千块工资,甚至累死累活一个月却一分钱没拿到,不时还得将自己的积蓄投进去,以解资金断档的燃眉之急;平日里虽然是个老板,但常常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连换IP电话、少开空调等琐事都要亲历亲为……冲着这一切,朋友们惊讶于邢军的决定,甚至判断他“走了错误的一步”。然而,邢军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说喜欢这样的压力,并且乐此不疲。
故事点评
点评者:上海新创意咨询公司资深咨询顾问 俞茵
虽然邢军并没有刻意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分析下来,我们发现他首次求职麦肯锡的决定非常明智。麦肯锡的工作经历是他整个职业生涯路径中最重要的一步,掌握了商业运作的客观规律,因此以后自己创业做CEO时,就能运筹帷幄,而我们平时所谓的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实并不重要。
说邢军是勇攀高峰的开拓者也好“跳槽者”也好,我觉得他确实都很典型。如果在MBTI人格模型测评工具中定位,他应该属于N型,即直觉型。他不像大多数人用五官来搜集信息,而是用第六感来判断预测,眼光大多落在将来。他能洞察隐现的东西,对商业的敏感度、趋势的把握能力非常强,非常适合做一个创业者。如果说,在旁人眼里,会觉得他善变,不可靠,但其实,这恰恰是他创业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