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笼中动物伸出同情之手 拒绝残忍血腥
2004年12月11日,在招商局大厦,来自清华、北大、北师大、北林大8名师生将两年田野调查结果———《中国野生动物园调查报告》汇报给媒体、国内外救助动物NGO、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等,同时递交给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议主题:关注笼中动物,伸出同情之手,拒绝残忍血腥。会上,学生观察员刘雨邑、马天杰、沈成、沈健对动物表演、活体喂食及问卷分析等作了详细汇报。报告会主持人及调查组织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自然之友”理事莽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自然之友”理事莽萍
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莽萍及观察组用业余时间调查了全国21家野生动物园(含部分城市动物园)动物生存状况。重点聚焦野生动物园的“动物表演”、“活体喂食”这一漠视动物生命、违逆动物天性、损害儿童心灵的残忍行径。将动物受虐现状公之于众,旨为保障动物福利,创造和谐社会,履行公民责任,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口号不仅出于口而且入于心。
根据事实做力所能及的改变
“一天晚上,北京电视台‘走南闯北’栏目介绍一个杀蛇为业的人。镜头前,屠蛇者得意地展示技艺———活剥蛇皮。流血的蛇在白色瓷盘中剧烈扭动……记者画外音,为了吃到美味菜肴,也就顾不得那许多了。比起杀蛇者,记者的话更冷漠。如此报道不是等于鼓励陋习吗?!我当即给电视台打电话。编辑说,没想过这是陋习。他的话让我悲观沮丧。传媒都如此麻木,怎能指望他们用绿色生活方式启蒙大众!”
这是莽萍于1996年刊载某报文章《走进动物园》中的一段文字。人大新闻系硕士莽萍深知传媒力量。从社会讲,它能推舟退舟载舟覆舟。从个人讲,能使人生转变航向。莽萍即是于1990年偶然观看《只有一个地球》环保纪录片后而成绿色生活实践者。1999年,她将实践成书《绿色生活手记》,被誉为“绿色作家”。当时,《只有一个地球》虽胎死腹中,但却在莽萍心中存活至今。此外,《寂静的春天》、《动物解放》,两本绿色经典让莽萍敏感意识寂静和奴役正被中国复制,而且变本加厉。
比较空气、水、树木这些改善人的生活品质的物质,莽萍更倾心有感情有知觉有痛觉动物生存品质的改善。她关注方式:搜集材料、著书、讲演。
作为研究当代世界宗教发展及环境伦理学学者,莽萍所学专业及业余作为看似隔山望水,实则山水相连。新闻、历史、宗教、伦理、环境,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皆她涉足领域。动物生存现状即反映人在这些领域中思考程度及与动物相处状况。市场经济下,利他渐成稀缺资源,遑论利它。人与动物生死对峙反映在莽萍收集的剪报中———藏羚羊、滇金丝猴、中华鲟……
2002年,莽萍给全国青少年环保夏令营讲演“环境伦理与动物保护”。千人场面,莽萍问“应该保护什么动物呢?”千人齐声“野生动物”。讽刺的是,野生动物正当成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及招商引资项目被开发利用。1993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商业性野生动物园诞生———“人在车上游览,动物车外散放”,此举不仅打破了传统城市动物园笼养模式,还披上一件合理化外衣———“为保护野生动物在栖息地种群生活”。实际上是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商业行为。该外衣应穿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而非野生动物园。10年内,该模式被20多家效仿,还有5家正将蓝图变为现实。以美国实力,才有6家。滥建之风刺激非法捕捉和贩卖。
2002年11月,莽萍在北大环保社团讲演“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众图片展示残忍血腥的动物表演、活体喂食。莽萍知她所见仅冰山一角。全国动物园动物究竟活得怎样?野生动物园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能为改善动物厄运做什么?莽萍透露出欲以田野调查方式打开问号。“根据事实做力所能及的改变。”
会下,素食主义者马天杰表示“愿意参加田野调查。”他知道仅靠饮食自律以尊重动物是不够的,更需投身改变陋习的实践。之后,北大马天杰、北师大刘雨邑、清华沈健、北林大沈成组成“野生动物园观察小组”。其中,刘雨邑专业“动物行为与福利”。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观察组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调查了21家野生及城市动物园。“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给予观察组支持与培训。观察组做出问卷《动物表演认知调查表》、《野生动物活体喂食认知调查表》、《对少年儿童的问卷》。
2003年5月,SARS突降。一篇报道让莽萍揪心。福建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因游客量下降98%致使门票锐减。入不敷出的动物园以克扣动物口粮维持运转。因此,2600多只国家级保护动物面临生存危机。饥饿使一只5岁幼狮被群狮残杀。俗话:虎毒不食子,但饥饿却使瘦骨嶙峋老虎极具攻击性,出现母子争食相残。“饿虎扑食”、“虎视眈眈”,书面字眼皆成现实……该报道印证了莽萍预想,“无企业储备基金应对风险的野生动物园,一遇不测,最先遭殃的是动物。”
“海沧”事件促莽萍速将志愿行为提升为使命并修正观察范围。
[1] [2] [3] [下一页]
|